300年古厝深夜被強拆 部門稱可能拆錯



拆遷前,4座古厝中的一座
蘇家祖屋被拆前的樣子
莆田涵江區(qū)頂鋪街背后,有一排氣勢恢弘的紅磚古厝。古厝共4座,厝前4個磚埕,因并排而建總長80米,而得地名“長埕頭”。日前,莆田當?shù)卣搲邢⒎Q,自家近300年的祖屋在凌晨被強拆。記者了解到,被拆的是長埕頭古厝其中的一座,至此,涵江這片唯一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不復存在。
古厝被拆前,屋主也未被告知
記者了解到,論壇中提到的“凌晨被強拆”的祖厝,是長埕頭最后一座被拆的古厝,屋主姓蘇。蘇先生說,這座古厝三進五間廂,共有6個天井,是蘇家8戶族親共有的祖產(chǎn)。其他親戚都在外地生活,只有他家住在里面。年后,這一帶開始拆遷,斷水斷電后,他就搬出了老宅,到外面租房住。
蘇先生說,5月26日凌晨1點,正睡覺的他接到一個電話,鄰居稱他家的祖屋被拆了。現(xiàn)場有20多名保安站崗,一臺挖掘機半個小時就把房子拆完了。他趕到現(xiàn)場時,廢墟中還可以看到皮箱、家電,祖宗留下來的楠木家具、名貴字畫等都被埋在了廢墟里。
“8戶人家全部都沒和拆遷指揮部簽協(xié)議,有3戶甚至連土地都還沒丈量。一句告知都沒有,房子就被拆了。”蘇先生說,8戶人家的東西都還沒搬出老宅。“當天我在老宅邊搭了個簡易的房子,想尋找埋在廢墟里的家當。可街道辦的人勸說,工地太危險了,讓我趕緊離開。”蘇先生說,之后來的時候,家當都沒了,估計都被過路的人拿走了。
想討說法 卻不知找誰去
記者在頂鋪街上段看到,這一片拆遷工地很醒目。
蘇先生一位在福州的親戚也是老宅戶主。他說,知道老家祖屋被拆,他和其他在外地的親戚一起趕回了涵江。但涵江舊車站片區(qū)改造建設指揮部稱,不是他們去拆的。之后想通過法律途徑討說法,但咨詢了法律人士,發(fā)現(xiàn)提供不了有力的證據(jù)。
蘇先生說,他家的老宅是長埕頭4座古厝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有百年歷史。早年因缺乏申請文物保護的意識,老屋未能被列入保護。他說,舍不得這老房子,所以遲遲沒和拆遷指揮部達成協(xié)議。“想不到就這樣被拆了。”蘇先生痛心地說,當時還想遷建到別處。
部門稱,未達成協(xié)議不可能派人去拆
涵江舊車站片區(qū)改造項目是今年涵江區(qū)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涉及征遷戶約530戶,拆遷總建筑面積約5.6萬平方米,規(guī)劃新建多幢商住樓、安置房等。
涵江舊車站片區(qū)改造建設指揮部一位林姓工作人員說,長埕頭確實有列入涵江舊車站片區(qū)改造項目中,春節(jié)過后拆遷就陸續(xù)進行。4座古厝中的3座戶主都已與他們達成協(xié)議,只有蘇家這一座的戶主遲遲未能達成協(xié)議。按照拆遷程序,要先簽訂協(xié)議,而后才能拆遷。達成協(xié)議之前,他們不可能讓人隨意拆房子。涵江舊車站片區(qū)改造項目拆遷由招投標的拆遷公司進行,蘇家的房子被拆,有可能是4座古厝外觀一模一樣,又是連片而建,拆遷公司在拆房時不小心拆錯了。
古厝歷史
記者了解到,當年建造這片古厝的人叫徐百萬,黃石鎮(zhèn)徐厝村人。清乾隆年間,涵江海運繁盛,徐百萬從事海運貿(mào)易,富甲一方。徐家在頂鋪購地造豪宅,聚族而居。四座宅第中原本給女兒女婿住的第一座在清光緒年間賣給蘇家。徐百萬自居的第二座四進七間廂中的一、二進也在清末賣給劉家和李家。規(guī)模最小的第三座大宅到民國時已三易其主,第四座宅子也在清末成了林家產(chǎn)業(yè)。
□相關鏈接
12年前舊城改造涵江“孔里”消失
涵江具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除了遺留大量的文物古跡外,還有許多有掌故的地名。位于涵江宮下的“孔里”聚居著孔子的后裔。原來唐敬宗寶歷二年,孔子四十一代孫孔仲良,來莆田任縣令,其子孫后來定居在涵江,南宋理學家朱熹把孔子子孫定居地命名為“闕里”,俗名“孔里”。“孔里”是宮下街一條小弄,小弄里彎彎曲曲住著50多戶人家。2001年,宮下片區(qū)舊城改造后,“孔里”這個古地名消失,現(xiàn)在孔家人都住在石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