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能承載多少人?廈門人口承載力調研報告解讀
人口密度對資源配置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影響。(本報記者 陳立新 攝)
800萬人:
廈門可承載人口規模
我市土地面積1699平方公里,根據既有的城市空間布局規劃,遠景建設用地面積約為750~800平方公里。根據國標GB50137—2011,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標準宜為100平方米/人左右,廈門遠景可承載人口規模800萬人。
2000年~2010年,廈門市人口年均增長率為5.58%,未來10年若保持這個增長速度,則到2020年廈門市總人口將達到613萬人。
1990年~2010年,廈門市人口增長幾乎是十年翻一番,依此類推,以2010年廈門市人口356萬人為基數,到2020年,廈門市人口規模預計超過700萬人。
根據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院長洪永淼教授的區域經濟人口承載力數學模型,按照2000年以來的廈門經濟發展速度和人口增長速度,到2020年,廈門常住人口583萬人,人口承載力862萬人;2025年,廈門常住人口752萬人,人口承載力884萬人;2030年,常住人口969萬人,人口承載力907萬人,人口規模已經超出人口承載力。
●市政協經建委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人口問題是事關城市長遠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的重大戰略問題,人口規模必須在城市自然和公共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限度內,否則將造成資源枯竭、環境破壞,從而降低城市綜合競爭力。根據“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市政協將“廈門人口承載力研究”列為2013年重點調研課題,由市政協經建委具體承擔。在相關職能部門和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下,市政協經建委完成《廈門人口承載力研究及建議(草案)》調研報告。
各區相差較大
半數聚集島內
目前,廈門市在人口統計上有三個數據,一是市統計局用于官方對外公布的數據,二是計生委用于計生工作的數據,三是公安局用于社會管理的數據,三者之間有一定的關系。根據市統計局、計生委、公安局的人口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末,廈門市常住人口分別為367萬人、410萬人-430萬人、480萬人-510萬人。就其分布而言,呈現出島內外人口分布不均衡,各區人口分布相差較大,半數人口聚集在島內,思明區和湖里區的人口密度極高的特征。
出于產業引進、購房進入、投靠入戶三大原因,2000年以來廈門人口進入高速增長期,由2000年的205萬人增至2012年的367萬人,年均增長率5.58%,12年凈增加162萬人,年均增加13.5萬人。2000年-2005年,年均增長13.6萬人,2006年-2010年,年均增長1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增長平穩,非戶籍人口增長迅猛。
人口總量適宜
島內密度過高
就城市自然環境資源和公共資源的人口承載力現狀而言,無論是土地、水和環境資源的承載力,還是醫療、教育、交通、公共財政、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業的承載力,廈門均已面臨巨大壓力。
在被調查的市、區兩級政協委員中,大家普遍認為,我市人口總量是適宜的,但在人口結構上,多樣化、高層次人才缺失在各個行業都已顯現;人口分布上,絕大多數人深切感受到島內人口密度過高,交通擁堵、公共資源緊張、環境質量下降。對于未來廈門的人口規模,大部分人主張不要盲目求大,應在現有規?;A上,研究進一步完善政策、合理布局、提升管理、和諧發展。
全市遠期人口
應控制在800萬人以內
1.制定人口發展控制目標。要盡快統籌制定未來我市人口發展規劃,明確優化人口結構的發展綱領。要在美麗廈門“兩個百年”戰略規劃中,制定我市中長期人口發展目標以及實施的具體辦法。從自然資源稟賦和環境美化的角度,全市人口的遠期發展目標應控制在800萬人以內。要設定城市人口增長率控制指標,科學設定每年常住人口入戶指標,并嚴格執行。
2.推行分區域的人口調控計劃。要實行島內外差異化管理,盡快制定島內人口發展控制實施細則,提出島外各區人口發展總規模。
3.提高常住人口準入門檻。以鼓勵產業健康發展和產業引導下的人才引進、勞動者素質提高、倡導公民守法為原則,以稅收、居住年限、社會誠信、遵章守法為基本要素,制定常住人口入戶積分制。
4.提高購房入戶準入門檻。建議島內提高到200平方米帶一個常住戶口,島外提高到120平方米帶一個常住戶口。
5.提高投靠入戶準入門檻。要設定合理的投靠入戶門檻,制定量化管理辦法,控制投靠入戶人員數量。
6. 完善人口動態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全市實有人口基礎信息庫,拓展流動人口信息社會化采集渠道,逐步實現實有人口和房屋信息采集全覆蓋。
7.加大島外公共設施建設。營造島外生活環境的美好均衡,提升廈門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8.制定廈門環境保護紅線,并通過地方立法加于固化。制定綠色GDP年度發展目標,建立綠色GDP財務核算和審計制度。
9.改革戶籍政策,有序推進常住人口市民化。在戶籍政策調整中,應充分考慮疏解島內人口,促進島內外均衡發展。
10.控制島內開發強度,提高土地集約利用。嚴格控制老城區拆遷改造,保護老城區歷史風貌。積極推進本島工業、倉儲、港口、高校向島外轉移。
11.積極探索市級行政中心外遷,改善島外人口結構。
12.就業政策由擴大就業向充分就業轉變。不追求就業人口規模的快速增加,而以實現本市常住人口的充分就業為施政目標,有效控制失業率,基本實現人口有序流動和增長條件下的充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