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依法保障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泉州是福建省農民工主要流入城市之一。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把它作為“安心工程”的重要項目,落實政府行為予以保障推進。泉州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堅持“平等·融入·成才”的理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保障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兩為主”(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權利,為農民工子女提供與本地學生一視同仁的平等義務教育,促進流動人口本地化,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相關負責人表示,泉州市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初步統計,截至2012年秋季,泉州市有各級各類學校2984所,在校生151萬人,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達28.49萬人,占在校生總數35.42%,義務教育階段有97%以上的農民工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幼兒園有農民工子女9.98萬人,占在園幼兒總數的31.1%。普通高中有農民工子女1.19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7.80%。
據泉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泉州市依法保障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工作,具體情況如下:
(一)強化整體規(guī)劃,突出統籌安排。今年9月,泉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實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的意見(試行)》,文件明確規(guī)定了持居住證流動人口子女進入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在入學、收費、管理等方面享有與當地戶籍學生同等待遇,并享有在流入地參加中考中招繼續(xù)升入高中階段就學的權利。同時泉州市堅持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解決”的原則,將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fā)展的整體規(guī)劃,列入教育經費預算,按照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和實際接收人數,對接收農民工子女的公辦學校足額撥付教育經費;根據農民工子女流入的數量、分布和變化趨勢等情況,合理規(guī)劃學校布局和發(fā)展,接收農民工子女較多的縣(市、區(qū))注重做好教育資源統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強化校長、教師的配備和交流,保證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需求,滿足農民工子女享受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二)加大資金投入,改造硬件設施。按照泉州市2010年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yè)費支出小學4633.59元/年.生、初中5471.88/年.生測算,2011年全市需投入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經費12.45億元。2006年以來,我局連續(xù)三年與財政局一起撰寫全國人大建議,提出對接受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地區(qū),實行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支持。2008年以來,泉州市共爭取到中央專項獎勵資金近2億元。
(三)突出平等對待,確保農民工子女“有學上”。泉州市各縣(市、區(qū))在2011年春季認真做好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子女的調查摸底工作,把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適齡子女納入當地的統一招生計劃中。今年,泉州市貫徹落實省教育廳政策,允許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報考“高職單招”及參加中職學校推薦優(yōu)秀應屆畢業(yè)生入讀高職學校。我局積極推動解決晉江荊山外來工子弟學校2011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年級186名外省學籍學生在福建省的學籍確認問題。經省教育廳正式下文批準,根據家長及學生本人意愿,2012年秋季將學籍由所在省份轉入晉江市,納入福建省統一學籍管理,具備2014年在福建省參加高考和高校招生的資格。
(四)注重需求保障,突出資源擴容增量。目前,晉江市共創(chuàng)辦了12所農民工子弟學校,自2009年秋季起,晉江市財政為在農民工子弟學校就學的農民工子女提供學費補助,標準為小學140元/生·年,中學180元/生·年。為加強對學校的管理,確保學校師生安全,晉江市財政還撥付資金支持農民工子弟學校聘請保安,標準為600元/人·月,支持農民工子弟學校購買校車,標準為每部3萬元。此外,2012年底前新增4.4萬個學位,解決好學校“大班額”問題。
(五)傾情人文關懷,突出和諧融入。我們高度重視農民工子女的學習生活情況,通過貼近學生、形式多樣的活動,給予農民工子女物質上與精神上雙重關愛。幾年來,泉州市按照“平等、融入、成才”的要求,重視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學問題。全市教育系統組織開展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幫扶活動:如開展一幫一活動,一個本地學生幫扶一個外來學生,根據有的學生基礎差、小學未學英語等特殊情況,班主任、任課教師對其加強輔導;設立獎學金、助學金,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農民工子女完成學業(yè),防止因流動性強、家庭生活環(huán)境等原因出現學生輟學等。
(六)創(chuàng)新辦學模式,設立“異籍高中”教學班。為幫助在晉江市就讀初中的農民工子女繼續(xù)升入晉江市高中,將來能順利參加戶籍地高考,針對四川、重慶、安徽、江西農民工相對集中的特點,晉江市在全國首創(chuàng)試辦“川渝皖贛籍學生高中教學班”。2011年秋季,還新增湖南、湖北、貴州三省高中班,異地高中教學班覆蓋六省一市。(記者 胡美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