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廣東公安廳網站發布的“凡客體”警官介紹。 截圖

圖為某平面媒體描述瘦肉精事件所使用的“咆哮體”寫法。資料圖片
網絡時代,從來不缺少話題。進入網絡時代,網絡語言的豐富程度以及更新之快迷人眼,令人目不暇接。網絡時代的網絡達人,從來都不缺少智慧,他們年輕,他們喜歡新鮮事物,他們將自己無窮盡的創意濃縮于多姿多彩的網絡文化中,于是有了“淘寶體”、“凡客體”、有了“咆哮體”等網絡文體。
“凡客”走了,“咆哮”來了
“愛熬夜,不愛早起;愛看電影,更愛K歌;愛懷舊,也愛傷感;愛熱鬧,更愛一個人發呆;愛胡思亂想,也愛胡寫亂寫;愛漂亮女孩,更愛懂事的女孩。最愛暖暖的海風和雨后一彎虹。算不上好人,更不是壞人;不是什么才子,也不是什么俗人;偶爾有點小虛榮,我是張磊。和每個人不一樣,又和每個人都一樣,我是宇宙中稍縱即逝一塵埃。”這是北京某高校一位頗有思想的本科生以“凡客體”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自畫像。
“尼瑪事情多到看見記事貼就腿軟有木有!!!!尼瑪五一之前堆了一堆deadline有木有!!!!尼瑪五一回來就還有幾個task要交有木有!!!尼瑪就一個禮拜時間四個地方都有活兒要出有木有!!!”這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一位同學對五一假期狀態以“咆哮體”形式來進行的情緒表達。
“凡客體”最早來源于韓寒和王珞丹等青年明星為凡客誠品所作的一則廣告,后來其廣告詞在網絡上被網友惡搞而成其體。“凡客體”被認為是張揚個性的一種體現。“咆哮體”最早源于在網絡回帖和聊天時表達自己強烈的感情而在每一句話后附加若干個連續的感嘆號,其流行始于一篇名為《學法語的人你傷不起啊!》的帖子。“咆哮體”被認為是網友樂觀自嘲進而抒發個人感情的一種形式。現在80后、90后的青年學生中廣為流行,通常壽命只有兩個月,然后被新的網絡問題所取代。
“你方唱罷,我登場”,網絡文化一定意義上相似于快餐文化,時時變一直新。記得最早的典型流行的網絡文化是火星文,后來有了“淘寶體”、“凡客體”和“咆哮體”,以至于一位計算機專業的老師不無感慨地說“自己由于工作原因,跟計算機和網絡接觸緊密,一直以為自己很‘潮’,津津樂道于在自己的年齡相當的人群中懂得什么是火星文,并粗略識得火星文,倏然發現,原來現在有了‘凡客’有了‘咆哮’,卻渾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