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不是小節問題,而是大是大非的問題,關系黨和政府的形象,關系政權的興衰存亡。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按照中央的部署,現在又進入了省、市、縣、鄉(鎮)集中換屆時期,一大批領導干部將面臨進退留轉的現實考驗。這時,最能看出一名從政者的“官德”。可以說,“官德”是檢驗領導干部黨性強弱的標尺、素質高低的試金石、黨風純正與否的風向標。
所謂“官德”,就是為官者的從政道德,是個人政治信仰、道德品行、思想作風、工作態度的綜合反映,體現于領導、管理、服務、協調等各項領導工作中。“官德”是為官之魂、從政之本、用權之道。歷史表明,吏治關乎國治。“官德”好壞與政權興衰密切相聯,“官德”彰則政權穩,“官德”喪則政權失。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干部隊伍建設,加強“官德”建設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毛澤東同志指出,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鄧小平同志要求黨員干部尤其是黨的高級干部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提出干部隊伍“四化”方針。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要思想。胡錦濤同志反復強調,全黨同志要進一步加強道德修養,切實做到為民、務實、清廉;明確提出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標準;強調領導干部要常思貪欲之害、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歷經90年,中國共產黨人倡導的“官德”,核心就是踐行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標準就是“為民、務實、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