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姚古鎮的仙人古井。第一口井專供居民飲用,第二口井供洗菜用,第三、第四、第五口井是洗衣服、洗農具用的。火炎 攝

黃姚古鎮內行走在雨中的戀人,此情此景宛如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火炎 攝
秀氣優雅的山峰,碧波蕩漾的小溪,屹立千年的大榕樹、寂寥而悠長的石板街、古韻猶存的明清古建筑、豆豉、黃梅酒,這就是黃姚,一個是明清時期因商業而發展起來小鎮。
黃姚古鎮位于廣西賀州市昭平縣,距桂林200公里。由于鎮上以黃、姚兩姓居多,故名黃姚。古鎮總面積約為1.1平方公里,為典型的喀斯特溶巖景觀。古鎮已有900多年歷史,現完整保存著8條石板街,明清古建筑共300多幢。
認識黃姚,大多數人源自電影《面紗》中那一段曲折糾葛的愛情。與許多江南小鎮一樣,黃姚也有小橋、流水、人家,有曲徑幽長的青石板街道,偶爾還會有幾個撐著雨傘的姑娘,不經意間走進那古老的小巷……只是,這里少了一份喧囂與浮華,如同那屋檐下靜靜的黃色燈籠,沒了紅的俗艷,卻又多了一分洗盡鉛華后的自然古樸,寧靜淡泊。
踏入初冬煙雨朦朧的古鎮,那上千年的古榕樹依舊在村中默立,靜靜端詳著身邊一切千年依舊未變的模樣。一條條石板鋪就的古老街道雖歷經滄桑,在近千年的步履打磨之后,卻顯得更為平整光滑,泛著青光。雨后的古鎮很安靜,偶爾,街道上經過一兩個扛著農具或挑水的村民,同樣的安靜,引不起一絲喧囂。唯有茶余飯后的人們三三兩兩坐在屋里聊家常。
黃姚古鎮街道現今有8條,鋪設街道使用的青石板,是由石匠們開山鑿石,然后鑿成方方正正的石板,再把這些石板連在一起,鋪在地面上,石板間不用任何粘合物,全靠石匠們鑿出的準確尺寸,然后緊緊地連接在一起。目前石板街最闊為迎秀街,約為5米,最窄為金德街,約為2米。
順著石板路往前走,不經意在路邊看到一個被劃分為幾個小方格的水池,水池邊三三兩兩的婦女結伴來洗衣。好奇地探過去,得知這水池叫“仙人古井”,共分為五格:第一口井專供居民飲用;第二口是洗菜用;第三、四、五是洗衣服和洗農具用的。盡管現在家家戶戶都用得上自來水,但是很多居民依然來這里挑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