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市限產
調結構 能耗業優化轉型
限產,主要在煤炭和鋼鐵產業之中。經濟增速下滑、需求下降使得煤炭和鋼材的價格一路走低。為了保價,各地、各公司變相出臺限產措施。雖然這些限產措施是被動的,而且其目的比較明確是為了保價,但實際上,更重要的積極意義在于,這是市場在發揮作用,利用價格杠桿引導變相限產,促進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
近日,海運煤炭網指數中心最新發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顯示,5500大卡動力煤綜合平均價格報收為676元/噸,較前一期再次大幅下降26元/噸,較之年初的800元/噸已有124元/噸的降幅。
煤炭價格的暴跌已經引起各方的關注,有的專家認為這次煤炭價格止跌的關鍵點在于限產。據了解,因為煤炭價格下降,山西、內蒙古、河南等省已變相出臺限產措施。
在目前全球和國內經濟形勢下,煤炭產能過剩是比較明顯。根據商務部網站公布的一組數據,截至6月27日,山西省煤炭企業庫存1780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4.7%,比年初增長8.5%。而今年1-5月份山西全省煤炭外銷量2.42億噸,同比增長4.73%,增幅回落3.28個百分點。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整個煤炭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大問題,及時推出限產政策將逐漸改變產能過剩局面。
但在山西,目前尚沒有大型煤企作出限產的表態。不僅如此,以電煤為主的大同煤礦集團則依舊保持擴張,2012年,同煤集團計劃投資303億元,推進11座千萬噸、5座500萬噸、12座300萬噸等大型礦井建設,目標是將煤炭產量提升到1.3億噸。
與煤礦行業不同的是,鋼鐵產業限產令早在2009年就已經發出。
2009年5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全國各省市區工業主管部門和各大型鋼鐵企業下發了《關于遏制鋼鐵行業產量過快增長的緊急通報》(以下簡稱《緊急通報》),要求各地遏制鋼鐵產量過快增長的勢頭。
不過,近年來,鋼業產業一直不景氣,總體產能過剩。據統計,中國鋼鐵行業現在總體有9億噸產能,但是產量是在7億噸左右,加上現在經濟下行,鋼鐵行業的壓力很大。上市鋼鐵公司業績普遍不好。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7月6日,鋼鐵板塊已經有19家上市公司發布2012年中報業績預警,顯示預減、首虧、略減的上市公司占近七成。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多數鋼鐵公司積極轉型。幾個月前,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因為在市場上宣布養豬計劃,引起軒然大波。日前,武鋼又一次因為發展“副業”站到聚光燈下。在當下的鋼鐵企業中,武鋼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曾經取得巨大成績的中國鋼鐵行業已走到了一個岔路口。無論是煤炭行業,還是鋼鐵行業,希望能通過“限產”平衡市場供求關系,改變產能過剩現狀。
菜市限價
抑通脹 引導市場合理預期
國家統計局9日發布報告,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2.2% ,漲幅比上月大幅回落0.8個百分點,創29個月來的新低。
對此,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近日表示,兩大因素導致了CPI漲幅大幅回落。其中一大因素就是包括農副產品等價格的大幅下跌。
實際上,從去年8月以來,許多商品的價格是逐漸下行,尤其是今年6月份達到了兩年來的新低點。可見,我國從去年以來控物價的一系列措施已經達到預期的效果。
而在去年,政府正為過高的通貨膨脹率而憂心重重。去年伊始,中國政府對通貨膨脹即有警惕。年中,央行曾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3次上調貸款基準利率,擰緊貨幣投放的水龍頭。然而,物價仍然不斷上漲,7月份CPI甚至達到了6.5%的高位。農副產品飆漲,有些城市還采取了豬肉限價等臨時政策。
對于控制物價,溫家寶總理去年10月底在廣西調研的時候就說過:“抑制物價首先要管好食品價格。第一,要保障供給。要在供需平衡上著手,特別要抓好農業生產,更加重視一些直接影響群眾生活的重要農副產品的供應。第二,切實降低流通成本。第三,增加儲備。第四,落實好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落實好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救助政策……調控物價的措施要落實到基層,落實到市場。”
為此,全國部分城市積極采取臨時調控價格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為保民生、穩物價,近兩年福州在全國首推蔬菜“限價令”,福州省推出“平價商店”建設和“菜籃子”社區平價直通車,實施“農超對接”,并啟動平價商店控價機制,讓老百姓享受到了真真正正的實惠。
再比如,2011年,合肥的絕大多數超市里也多出個新柜臺惠民菜專柜。這里的菜價都在每斤1元以下,而這背后是合肥市物價局通過與超市的對接,經過前期大量工作而推出的,當時暫定的品種數為最少5種。到了今年,合肥市的惠民菜品種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世界金融危機尚在演化中。去年,中國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數。在這種形勢下,擴大內需成為必然之選,而擴大內需就要通過消費來拉動,與民生直接相關。因此,也可以說,擴大內需是經濟問題,也是民生問題,關系到經濟增長,更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
所幸的是,在中國政府的積極努力之下,采取了一系列穩物價,改善民生的措施,并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效果。最新公布的6月份的CPI數據就是最好的說明。
而在實施最高限價的同時,政府部門還加大了農產品的供應,從而進一步的改善農產品的供求平衡。我國政府還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的供應。2012年2月,中央政府及時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該《意見》除了重點突出農業科技外,重點是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狠抓“菜籃子”產品供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加大農業投入和補貼力度,免除蔬菜批發和零售環節增值稅,開展農產品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落實和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開展“南菜北運”、“西果東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種價格穩定機制,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