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商城市競爭力:
香港、北京、上海位列前三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香港是最佳的標桿城市,內地城市的標桿為北京。宜商城市競爭力得分的前十名分別是香港、北京、上海、廣州、佛山、蘇州、深圳、武漢、青島和杭州。從具體得分上看,香港明顯領先于內地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緊隨其后,而后面幾個城市相差不大,屬于前十名中的第三梯隊。
從與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的對比來看,香港均為第一,上海在可持續競爭力排名中超過了北京,說明北京的宜商環境比之上海是相對提分項目。對于廣州、佛山、蘇州、武漢四個城市,宜商排名都要比可持續競爭力排名高些,顯然是拉高競爭力的項目,尤其是佛山,可持續競爭力排名僅為22名,宜商城市競爭力卻排在第5名,這是對其較好營商環境的肯定;而深圳、青島和杭州的宜商城市競爭力則是拉低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的項目,但力度不大。
宜商城市競爭力后十名依次是松原、白城、慶陽、昭通、保山、隴南、定西、臨滄、普洱、綏化。與綜合排名相比較,松原、白城的宜商城市競爭力對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的拖后作用明顯,其他幾個城市兩個排名大致匹配。
從各區域的排名情況看,宜商城市競爭力排序前50名中,各區域分布不均。港澳臺全部在列,東南區域和環渤海區域分別有超過了45%和30%的城市排在前50名,西北最少,僅有1個城市進入,占了西北全部城市的2.5%。后50名中多是西北、西南和東北區域的城市,它們分別有41%、38%和29%的城市排在后50名。中部區域和東南區域分別有5個和1個落在后50名,港澳臺和東南均無城市落入。前、后50名的席位分布實際上也印證了整體得分均值的結論,宜商城市競爭力得分大抵與經濟發展程度保持一致。
文化城市競爭力排名:
香港獨占鰲頭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根據測算,在多元文化城市綜合排名中,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的城市統領了文化城市競爭力的前10個位置。在加權排名中,香港以高分的絕對優勢居于首位,上海、北京、蘇州的表現也非常出眾,說明這些城市文化的開放程度和多元化程度較高。從整體水平觀察,前10名幾乎都是沿海城市,而且都具有較高的行政級別;與此同時,來自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城市文化開放程度普遍不高。香港文化國際化程度最高,東部沿海的文化發展和開放程度主要依賴于其區位優勢,即與外界交流的便捷程度。因此,其排名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區。
從整體上看,廣東省可謂獨領風騷,表現異常突出;江蘇省穩居第2位,可見江蘇省內城市的文化開放程度和多元化程度也是相當高的;山東、福建城市的優勢猶在;中西部各省份的文化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競爭力則相對偏低。
從我國文化城市分布的區域比較來看,東部沿海地區是文化開放程度最好的,樣本中的香港和上海分別排在文化城市前2名。從中國大陸285個城市的排名看,東南地區無疑是最好的,在55個城市中有29個排在前50名,占52.73%。其次是環渤海地區,在30個城市中,排在前50名的有7個,占23.33%。接著是東北地區,在34個城市中,排前50名的有3個,占8.82%。然后是中部地區,在80個城市中,有6個排前50名,占7.5%。西南和西北地區比較差,西南47個城市中,4個排在前50名,占8.51%。西北39個城市中,只有1個排前50名,只占總數的2.56%。(記者闞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