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們在洛陽龍門石窟合影留念 (張雷龍 攝)
遠眺鬼斧神工的洛陽龍門石窟 (張雷龍 攝)
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2010駐華使節走進河南世界文化遺產”考察活動,于10月12日到洛陽龍門石窟參觀考察。來自埃塞俄比亞、智利等7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及夫人一行11人,在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何戌中、河南省文物局局長陳愛蘭等領導的陪同下參觀考察。
“駐華使節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活動是由國家文物局主辦,始于2005年,目的是通過組織駐華外交官考察中國的文化遺產,宣傳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化遺產的國際知名度,為中外文化遺產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創造條件,促進我國文化遺產事業健康發展。本次活動是第6屆,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和河南省文物局共同承辦。10月11—14日,駐華使節們考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等3處世界文化遺產,并與遺產地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進行座談。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兩岸,是中國8大古都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現轄1市8縣6區,總面積1520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總人口654.4萬,市區人口153萬。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1919.6億元,洛陽素有“九朝古都”之稱,先后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100多位帝王在此執政,建都史長達1529年,建城史逾4000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歷史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歷史上洛陽曾先后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也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洛陽鐘靈毓秀,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道家經典創作于此,儒家經學興盛于此,釋教佛學發展于此,伊洛理學淵源于此。洛陽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省級104處,出土館藏文物40多萬件,占全國出土文物的十三分之一。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蜚聲海內外;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被譽為“釋源”、“祖庭”;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內的“天子駕六”出土時曾震驚文物界;中國三大關廟之首的關林引來眾多炎黃子孫朝圣拜謁。
洛陽工業基礎良好,科研院所較為集中。國家“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有7項安排在這里,建成了一拖、洛軸、洛銅等一批被譽為“共和國長子”的國有重點大型企業,奠定了洛陽良好的工業基礎,目前全市擁有國有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345家,其中3家企業入選中國企業500強。洛陽擁有部屬以上科研院所12家,省市屬科研院所18家,有5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4萬名。2008年,有8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洛陽牡丹,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自古名甲天下。洛陽每年4月舉辦牡丹花會,成為全省對外開放的窗口。近年來洛陽還相繼榮獲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雙擁模范城市五連冠、全國綜治工作先進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等稱號。
洛陽新區于2003年9月開工建設、規劃面積71.3平方公里,目前新區高樓林立、水系縱橫、環境優美、功能齊備。“再造一個新洛陽”的目標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隨著先進制造業、鋁工業、火電工業、石化工業、硅材料、鉬鎢鈦材料等六大產業基地的迅速發展壯大,城市綠色項鏈“洛浦公園”的鑲嵌,周山、上清宮、小浪底、龍門山森林公園、隋唐城遺址植物園等城市“綠肺”的啟用,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的成立,洛陽“工業強市、旅游強市、科教強市”的發展戰略已初見成效,一個山水園林相間、生態環境優美、功能設施齊全、古今文化輝映、現代化氣息濃郁、最適宜人類居住的新洛陽即將屹立在中原大地。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市召開的第2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洛陽龍門石窟開創于公元5世紀的北魏王朝,持續營造時間達400多年。在龍門石窟的2345個窟龕中,現存佛像10萬余尊,題記碑刻2800余品,佛塔70余座。龍門石窟作為中國石窟藝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公元5—1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石窟藝術中的絢麗篇章,其窟龕造像以數量多、規模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厚而蜚聲中外,其中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藝術頂峰,體現了匠心獨具的皇家風范。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大龕,主像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雕刻技法嫻熟,形神兼備,體現了盛唐佛教藝術的極高成就。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龍門石窟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石窟藝術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因此受到全人類的重視和保護。
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有中國佛寺“祖庭”之稱,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因漢明帝“感夢求法”,遣使迎請天竺僧人回洛陽后而創建。歷代屢有修葺增繕,唐代前期達到最盛,武則天曾派親信薛懷義任住持,安史之亂后即有殘損,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后,始成今日之規模布局。寺址位于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現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典及毗盧閣等建筑,殿堂共達百余間。山門外有東漢來華的天竺僧迦攝摩騰、竺法蘭之墓。寺內有唐代經幢。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及阿彌陀佛,東西分置十八羅漢,均為元代以來干漆工藝制成。寺院后部有清涼臺,臺上建有毗盧閣,西側配殿中置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像。白馬寺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所造齊云塔,塔為四方形密檐式,高35米,塔身挺拔秀麗。 白馬寺建成后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里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后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盡管后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在采訪中,洛陽市人民政府市長郭洪昌告訴記者:“現今的白馬寺占地約200畝,計劃將它擴大6.5倍,使白馬寺占地面積擴大到約1300畝,成為中國之最。白馬寺已有印度風格的佛殿,有泰國風格的佛殿……他們正計劃修建其他一些國家風格的佛教殿堂。最終目標就是希望把白馬寺打造成全世界的佛教文化圣地。”
宗教文化是歷史文化的基本元素,也是促進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開發利用好宗教文化資源,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豐富城市外在形象、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增進對外開放和友好交流。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 張雷龍)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