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償款到位 宅基地“卡殼”
記者了解到,依據該工程的補償標準,被拆遷村民的主房依據結構不同,每平方米分別補償380元到520元不等,圍墻、水井等附屬建筑也依據不同價格標準予以補償。此外,還按照每月每平方米2元的標準給予被拆遷戶6個月的建房過渡期補助費和每戶300元的搬家補助費。村民和鎮政府工作人員均表示,這些補償安置款均已發放到位,數額從幾萬到十幾萬不等。
據了解,房子拆遷后,被拆遷居民可根據自己意愿,采取租賃、新建、購買、協調劃定宅基地等辦法進行安置。這十幾戶村民至今依然住在臨時住所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被拆遷村民建新房所需的宅基地沒有解決。
新里鎮黨委書記楊樹峰說,這18戶村民中,有4戶已經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建了新房,還有10戶村民希望繼續留在本村建新房。另外,還有4戶,覺得修路之后風水不好,希望能搬到地理位置更好的地方建新房,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地塊。
一些住“窩棚”的村民印證了這一說法。村民孫紹坤說,自己希望留在本村建新房,房子拆除后,鎮里已經補償8萬多元,他打算在目前居住的臨時住房處建新房;村民孫仕軍說,之前找的幾處地方,要么排水不好,要么位置不好,要么價錢談不攏,所以,至今仍沒有找到合適的宅基地。
據楊樹峰介紹,鎮里曾在其他地方找了3個地塊,除部分村民覺得風水不好外,還可能占用別人的承包地,地價談不攏,再加上這十幾戶村民之間意見不統一,所以,宅基地問題一直拖而未決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