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女孩”李雙雙和媽媽在一起
凌晨1:00左右,在一天繁忙的工作后,這個城市的大部分人們已經進入了夢鄉。而路邊昏黃的燈光下,一個瘦小的小女孩和她跛腳的媽媽卻從“床”上爬起來,揉著惺忪的睡眼,推著一輛破舊的三輪車,起身前往三公里外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批發玉米。對她們來說,新的一天已經提前開始。
女孩名叫李雙雙,今年10歲半,鄭州市回民第二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暑假一開始,她就和媽媽在鄭州人民醫院對面的丁字路口擺起了玉米攤,向過往的行人賣煮玉米。所謂的“床”,只是兩個紙箱拆開后的硬紙板,母女倆一人一塊,鋪在她們攤位后面的超市門口臺階上。
大約三個小時后,女孩吃力地蹬著三輪車回來了,她的媽媽在后面小心地扶著一車的玉米幫忙往前推。比起白天的炙熱,此時已經涼爽多了,但母女倆的額頭仍然滲著一層汗珠。短暫地睡兩三個小時后,她們就要起床開始剝玉米,燒水煮玉米,為八點左右的早高峰做準備。煮玉米的水只能去對面醫院里提,為此她們沒有少遭受白眼和冷嘲熱諷。
“兩塊錢一根! 特別嫩! 多買幾根吧!”雙雙一邊熟練地給顧客挑選玉米,一邊還不忘推銷。她說,之所以凌晨一點就去進貨,就是“為了能挑選嫩點兒的玉米。如果去晚了,剩下的就不好了。”
“早上是一天里賣得最好的時候,很多人買玉米當早餐。”雙雙笑呵呵地說。
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能賺二三十塊錢。如果碰到陰天下雨,則就可能入不敷出。
為了多賺點錢,兩周前雙雙開始晚上在玉米攤的旁邊擺起了地攤,賣卡通貼圖、手機鏈、鑰匙扣、耳環等小商品。但生意并不理想,一晚上下來經常只能賺幾塊錢。
“我感覺很對不起孩子,不能像其他父母那樣給她提供好的生活條件,”雙雙的媽媽王會蘭忍不住紅了眼圈,“只能鼓勵她好好學習,要獨立,靠自己的能力生活。”
今年36歲的王會蘭,小時候因為打針誤診導致腿腳殘疾,行走十分不方便。2003年,她和丈夫帶著兩歲多的雙雙離開襄縣老家,來到省會鄭州做小生意,期間賣過瓜子、燒餅、西瓜等等。懂事的雙雙從四歲起就開始幫著父母在路邊擺攤賣東西。三年前,雙雙的爸爸因找工作不順利受刺激而精神失常,脾氣愈加暴躁的他開始對妻女實施家庭暴力。
“每天都會打我,多的時候一天打十幾次,好幾次把我都打得昏了過去,家里值錢的東西幾乎全部被他毀掉了。”說起這些事情,王會蘭至今還心有余悸。三個月前,他強行帶著兩歲多的小兒子回了老家,留下已經一無所有的母女在鄭州生活。
王會蘭之所以堅定地選擇留下來,為的就是雙雙的學業不被中斷。據她介紹,老家村子里的很多老師都外出打工了,一些年級因為老師都空缺而被取消。“回去很難找到合適的學校。在這里再苦再累,就算要飯,我也要讓孩子把書好好讀下去。”
和其他孩子一樣,雙雙同樣為暑假作業而煩惱。但不同的是,她的煩惱來自找不到寫作業的時間和地方。因為晚上睡得太少,白天客流少的時候母女倆輪流躺在地上打會盹。中午的時候,雙雙就蹲著趴在一家小超市櫥窗的臺階上寫作業,每天寫兩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