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三:幸福之城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在首次嘗試對全國294個城市進行幸福感調查后結果顯示,鶴壁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第七。
去年建成的淇河沙灘里,如詩如畫的淇水詩苑里,游人如織。鶴壁市淇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淇河中下游河段,總面積為4988畝,濕地面積為4065畝,已被批準開展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工作。這里灰鶴、白鷺、野鴨等時時可見,成為全市乃至豫北群眾觀光休閑的好去處。
仙鶴之舞體育館,藝術館,圖書館,群眾藝術館,一個個建了起來……人們看到了從來沒有在鶴壁看到過的全國拳王爭霸賽、武林風,中國、美國、立陶宛、黑山四國籃球對抗賽在即……
淇濱區崔莊村村改居后,新社區天然氣、太陽能、寬帶、健身廣場等設施一應俱全,全村780多名適齡勞動力基本實現就業,村民們稱現如今的日子甜如蜜。淇濱區堅持精品、精細、精致的要求,對城市規劃區內的所有城中村全部進行新型社區改造。目前,王升屯、打柴口、崔莊、小辛莊、桃園等9個城中村已改造完成,村民入駐城市社區變為真正的市民。按照淇濱區新型社區建設整體規劃,今年在建的4個新型社區將全部完成建設開始搬遷入駐,并再新啟動4個新型社區建設項目。
按照城市標準規劃建設新型社區,讓農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實現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是鶴壁市堅持城市建設本質在于惠民的最終體現。
適度的人口密度讓人們感受到的是這座城市的敞亮、休閑與輕松。全市人口160多萬人,新區40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萬人左右。按照鶴壁的城市規劃,新區建設的人口密度就是要控制在每平方公里1萬人左右。這個標準是國際普遍認可的舒適密度,大于這個密度,人口過多,就會覺得城市很擁擠,感到有壓力。小于這個密度,就會缺乏生氣。
社會的和諧也讓這里居民生活得悠然自得。2012年,在全省公眾法治環境滿意度調查中我市總得分連續兩年保持全省第一;赴京非正常上訪全年為零,被評為全國、全省信訪工作先進;行政訴訟案件立案同比下降20%以上。鶴壁還是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淇濱區實現了“網格全覆蓋、工作無縫隙、服務零距離、管理無漏洞”的城市社區管理新格局,公眾安全感不斷提升。
鶴壁的新區建設,基本定位是差異化發展,不搞千城一面,不走同質化路子,要走高層次、有特色、人性化的生態之路、活力之路、幸福之路,這是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的原則。
鶴壁新區的建設發展,使鶴壁從山區走向平原、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礦區走向宜居,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發展空間大大拓展。1992年新區開始建設至2011年的20年間,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4.1%,增幅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
鶴壁新區的建設發展,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鶴壁煤城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喚起了沉寂多年的信心和開拓進取、奮起直追的精氣神,樹立了鶴壁人吃苦耐勞、干事創業的良好形象。鶴壁人因此而自豪,幸福感充盈于工作生活中,工作上追求卓越、發展上敢于爭先,成為全市人民干事創業的主旋律。
發展的道路永無止境。幸福起來的鶴壁人民沒有放棄邁向更高層次生活的追求,新一屆市委、市政府站在更高的發展起點,乘勢而上,搶抓全省糧食主產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綜合試驗區建設的戰略機遇,全面謀劃,加快融入,謀劃了更加壯麗的畫卷,努力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先行先試走在前面,以實干作風為實現中國夢、中原夢作出應有貢獻。將新區城市繼續南拓,建設130平方公里的大新區,這已經成為全市人民新的共同的奮斗目標。(記者 史寶銀 張雷龍 王皓萍)
實習編輯: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