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底,湖北省英山縣陶家河鄉福利院發生一起管理人員因過失致一名院民死亡事件,引起了社會對農村福利院有關問題的關注。2011年初春,半月談記者深入大別山區的英山、羅田、紅安三縣進行了調查。

供養標準偏低,“應保未保”比較突出
半月談記者最近來到羅田縣匡河鄉福利院采訪。已是中午1點多鐘,正值中餐時分,院民們的伙食是每人一大碗飯,一小碗炒蘿卜片。走訪三縣多個福利院,發現老人食物粗糙單調,菜單上是清一色的白菜、蘿卜。管理人員稱,他們飯量都很大,油水少,每月加餐三四次,一般也就是加點五花肉炒菜。
三縣民政部門普遍反映,現有供養標準偏低,不能滿足老人生活保障需要。英山縣民政局2006年曾對鄉鎮福利院院民生活費用情況進行過專題調研,計算出每人每天不得少于8.81元,依此推算年供養標準應在3100元左右。
經過近兩年提標,湖北省集中供養老人保障標準才達到每年每人1800元,2011年起增加到2100元,不足部分主要通過民政臨時救濟、院辦經濟、社會捐贈等方式貼補。英山縣民政部門一年為此要貼補300萬元。紅安縣多年來還達不到省定標準,經縣人大三年督辦,直到去年才落實集中供養老人1500元、分散供養1200元的標準,不足部分由鄉村解決部分米、油等生活物資。
湖北省民政廳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劉輝說,當前農村福利院最突出的問題是保障標準偏低,按規定要達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即不低于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按此計算,湖北集中供養五保老人保障標準應為4000元左右。
不僅如此,目前農村五保對象核定的基數已近十年未變,實際應保人數大大增加。現在的基數是2002年湖北省稅費改革時核定的,數量指標少,沒有實現“動態平衡”,五保對象“應保未保”比較突出。羅田縣核定的五保供養基數是3600人,實際上全縣應保的五保老人數差不多要翻一番。
由于供養標準偏低,工作經費又沒有正常渠道,福利院運轉相當困難,各福利院采用發展院辦經濟、發動社會捐贈等辦法解決資金缺口。記者發現,這些農村福利院都種菜、養豬,有的還辦有小型加工廠,許多老人都得參加體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