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山水“組團”筑城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古稱夷陵的宜昌,山水資源是其建設“大城”的先天資本。
宜昌是國家森林城市,得益于宜昌人長期的護林護綠,全市森林面積一直有增無減,目前森林覆蓋率已超過60%。同時,宜昌作為濱江城市,長江穿城而達,城區沿長江東西綿延幾十公里。
宜昌得天獨厚的山水,十分適宜“組團”筑城。規劃中未來的宜昌,是山環水繞的13個組團,由分布在長江兩岸相對獨立的13個衛星城組成。
西陵、伍家崗、點軍、夷陵組團--是城市的主要區域,重點突出自然山水景觀。
三峽壩區組團--處于高山環抱之中,壩上為高峽平湖,壩下為西陵峽江風光。
猇亭、白洋組團--以工業為主,注重生態防護,保護區域內的山脈和水系。
龍泉、鴉鵲嶺、安福寺、顧家店組團--以工業為主,注重綠化防護。
紅花套、高壩洲組團--保護現有的田園風光,適當改造高壩洲濕地,注重工業園區與居民點的綠化防護。
組團與組團之間,通過生態屏障隔離,規劃通過快速通道和軌道交通相連,山水特色盡顯。
按照省政府批準的宜昌市城市總體規劃,到2030年中心城區實際居住人口控制在300萬人左右,建設用地控制在300平方公里以內。遠期規劃是500平方公里、500萬人的規模。
宜昌人夢想中的未來“大城”,是有著一江兩岸、山環水繞的城市風景,形成區域功能清晰、產業布局合理的后現代之城。
產城共融的“東山秘笈”
怎樣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人們把目光投向宜昌中心城區的東山開發區,解析這里非同尋常的演進。
1988年,宜昌選擇荒涼郊區東山,啟動城區首個開發區。24年過去,6平方公里的東山展新顏:居住人口從1萬多增加到12萬,人福藥業、黑旋風鋸業、柏斯琴行、河南雙匯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戶,上千商戶入駐金東山大市場,年提供稅收由6000多萬元增加到如今的14億多元。曾經的荒涼郊區,變身為車水馬龍的鬧市。
東山之路,讓宜昌人明白:只有產業與城市互為依托、相互作用,才能實現產城共融、共興。今天,這一“法則”已成為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秘笈”。
遵循產城共融法則,猇亭區成為第二個東山,昔日貧窮的農村,如今正變成繁榮的工業新城。猇亭既是發展高地,又要建宜居新城,猇亭劃出50平方公里綠化保障帶,建設城市綠肺。
現在宜昌國家級高新區已形成東山、猇亭等“一區六園”的發展格局,按照產城共育原則,先規劃后建設、先生態后生產、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招商,引導園區和產業科學規劃布局。
在當前的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過程中,宜昌遵循“東山秘笈”,力防產業“空心化”。按“旅游向西、產業向東、城市聚中”的整體戰略布局,宜昌全力打造沿江“萬億經濟走廊”。
2013年3月,總投資167億元的51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宜昌新區建設正式拉開序幕。
與此同時,宜昌扎實推進“六大千億產業3年行動計劃”,強壯現代化特大城市的筋骨。
預計到2016年,化工產業產值要達到1800億元,食品飲料產業要達到1500億元,先進裝備制造產業要達到1600億元,新材料產業要達到1000億元,文化旅游產業要達到1000億元,現代物流產業要達到1000億元。
屆時,宜昌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將突破5000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300億元,經濟總量占湖北省的比重將達到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