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東湖秋色
作為國內最大城中湖,東湖近年來生態修復成效顯著,但修復過程并不容易。昨日,在漢舉辦的第三屆湖泊論壇上,中科院水生所專家首次發布近50年相關監測數據:東湖水草已從83種減少到14種,魚類從80多種減少到20種。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盡快連通江湖讓湖泊自然調蓄水位,迫在眉睫。【東湖要變臭湖的節奏嗎】
江湖隔斷破壞湖泊生態
秋季,很多湖泊開始裸露出灘涂,但東湖仍保持著約20米的水位,這讓中科院院士、魚類生物學家曹文宣憂心忡忡:如果冬季沒有淺灘,湖內沉水植物無法經過光照繁殖,水鳥也無法涉水覓食。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東湖連通長江,冬季水位下降,夏季水位上漲,水質清澈,植物茂盛。”曹文宣院士介紹,那時東湖野鴨成群,青蛙遍野,現在這些景象都成了回憶。
據水生所專家跟蹤監測發現,近50年東湖水生動植物變遷明顯:20世紀60年代,東湖水生植物有83種,到1992年銳減至52種,到2013年只剩14種;水生動物同樣形勢嚴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東湖有67種魚,到1992年銳減至38種,到2013年只剩不到20種。同時,很多水草在東湖中絕跡,很多水鳥不再選擇東湖棲息。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大張傳勇教授在武漢生活了近60年,他表示,上世紀六十年代后東湖與長江隔斷,湖水變渾,沉水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生長,加上人為干擾,成為這些水生動植物消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