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礦井均采用‘房柱法’開采,開采時會留下一定厚度的石膏層作為采空區的頂板和支柱,如果后期沒有進行有效填充處理,礦井關停后將導致采空區積水、房柱浸泡而倒塌,就會引發礦區地面塌陷。”陪同記者下礦的荊門市國土資源局掇刀分局礦管科科長劉小明介紹。
記者了解到,填充處理的成本如今是每立方米十多元錢,過去的開采企業沒有做過經濟分析,也沒有對后期處理算過這筆賬,為節約成本往往對回填治理“敷衍了事”。
“如果一直采取有效回填的方式進行開采善后處理,現在就不會出現頻頻塌陷的現象。”劉小明說。
地陷頻發,加之農業生產環境的惡化,當地農戶逐漸被政府實行強制搬遷。事實上,子陵鋪鎮采空區,幾乎變成了無人區。2010年至今,當地政府已相繼搬遷63戶村民。但由于搬遷補償款未完全到位,部分村民仍待在危險區域。
“礦老板還欠我們一筆債務,政府也沒有解決補償額度問題。離開了土地,我們靠什么生活?”村民們說。如今,曾廟石膏礦區的8戶村民,仍在等待搬遷。
根據荊門市調整后的城區規劃,東寶、掇刀兩區的采礦區納入城市規劃區,該市要求2015年12月31日前城區規劃范圍內的石膏礦將全部關閉。地質專家認為,對于未在開采期間實施充分填充治理的礦井而言,關閉后的地陷隱患形如一顆顆定時地雷。
“目前多個石膏礦產區正在艱難轉型,礦區治理工作也加大了力度。”荊門市國土資源局地質環境科科長王予川介紹,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正在逐步加強礦山采空區管理,如規范采空區留柱、廢渣回填、繳納治理備用金等。
但他也坦言,“治理采空區難度非常大,要徹底治理好幾乎是不可能的。”(記者 劉坤 實習記者 董語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