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種植節水灌溉技術試驗基地近日發布了一項節水技術試驗結果:我國學者自主研發的痕量灌溉新技術,完全優于且可替代干旱缺水地區目前使用的最有效的滴灌技術。
這項由寧夏水利科學研究院引進的新技術,在基地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試驗。結果顯示:痕灌技術較滴灌技術節水40%-50%,其鋪設長度達到350米,遠超滴灌200米的極限,可為寧夏破解農業節水難題提供新出路。
寧夏地處我國西北干旱地區,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人均水資源只有全國人均水平的39.4%;加之農業用土多為固水能力差的滲土,使其在水資源問題上背負著水量先天不足,農業用水量大,農業用水效率低的“三座大山”,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多年來,寧夏致力于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但由于寧夏農業主要依靠黃河水灌溉,水源含沙量大,以黃河水進行節水滴灌極易發生堵塞,對泥沙進行過濾再節水滴灌則會增加成本、降低灌溉效率。
為破解農業節水難題,提高節水效率,2012年7月,寧夏水利科學研究院在銀川市張裕葡萄酒基地建成痕量灌溉試驗示范區。經過一年的監測與數據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痕灌技術在寧夏地區應用的節水效果遠遠超過滴灌技術。
據寧夏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學軍介紹,試驗結果表明,痕灌技術不僅可比滴灌技術節水40%-60%,能通過控水頭的獨特膜濾方式,對水源完成自動過濾,還能在灌溉的同時添加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并避免生態污染。
痕量灌溉技術是華中科技大學痕量灌溉研究中心諸鈞教授等人歷時10多年自主研發的具有國際專利的節水新技術。該技術以毛細力為基礎力,按照植物的需水特性,以極其微小的速率直接將水或營養液輸送到植物根系附近,均勻、適量、連續濕潤植物根層土壤,打破了植物“被動式補水”傳統灌溉模式,讓植物自主按需吸水。
該技術自2007年開始進行田間試驗,分別在華北、西北、中部、西南四個地區的北京、新疆、內蒙古、廣西、寧夏、河南、山西等7個省市自治區的1800畝地及120座溫室大棚,進行中等規模試驗,與當地政府和企業進行了農業、荒漠治理、城市造林等在內的多個領域的合作,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用戶的認可。經過五年推廣,該技術已完成和正在進行的試驗示范主要集中在大田種植、溫室栽培、露地果園及植樹造林等領域,皆取得了顯著的節水效果。
“節水、防泥沙堵塞和長距離均勻供水是痕灌的三大技術優勢”,寧夏大學張維江教授認為,痕量灌溉節水效果已得到印證,其防泥沙功能已經獲得第三方實驗室的驗證支持,長距離均勻供水能夠大幅度減少打井數量,可以極大推進黃灌區的農業發展,不僅在以沙地為主的寧夏中部干旱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都可推廣應用。
(通訊員杭慧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