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發展規劃重點工程武鋼一號7.63米焦爐
我們即將告別“十一五”,邁進“十二五”的門檻。
剛剛過去的5年,我們遭受并抵御了國際金融風暴的嚴峻挑戰,經歷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凍、干旱、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國際盛事,隆重紀念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改革開放30周年……
波譎云詭,跌宕起伏,艱苦卓絕,而又成就斐然,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十一五”都將是令人難以忘懷的5年。它為即將到來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長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憧憬
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根據執政黨的這一建議,2006年3月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批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
“十一五”規劃,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后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
由于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后的關鍵期,“十一五”規劃自然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規劃的編制階段,即吸引了公眾的熱情參與。據新華社報道,僅環境規劃就有412萬人建言獻策。規劃正式出臺后,人們更是對其給以高度評價并寄予厚望。
作為中央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路線圖,“十一五”首次以“規劃”取代沿用了半個世紀的“計劃”二字,凸顯政府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突出以人為本、統籌協調的主線。“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中央《建議》中提出的這24個字,可謂“十一五”規劃的精髓所在。
顯然,“十一五”規劃充分顧及了中國經濟社會進入“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的雙重現實,著眼于解決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消耗過大、城鄉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社會貧富分化等攸關根本的難點問題,被認為是一次規劃制定理念的重大調整和歷史跨越。
縱覽“十一五”規劃《建議》及《規劃綱要》,新理念、新概念、新提法觸目可及,學者和媒體紛紛解讀其中的“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區域協調、“兩型”社會、循環經濟、新農村建設、深化改革等等,引發輿論熱議。
“中國號”巨輪,就這樣在人們滿含憧憬的注視下,沿著“十一五”規劃的航道起航。
歷程
“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經濟發展主要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同時,更加強調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將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作為重要前提,首次明確提出了單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等約束性指標。
除經濟指標外,“十一五”主要目標中還有更多涉及人民生活、群眾利益、人的全面發展等領域的內容,包括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若干方面。這正體現了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但在5年實踐過程中,上述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難度遠遠超出預想。這里有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國際經濟形勢的風云突變和各種罕見自然災害的接踵而至。
“十一五”開局頭兩年,中國經濟承襲此前連續3年兩位數增長的態勢,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06年、2007年增速都超過11%,2007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基調由上一年的“雙穩健”調整為“一穩一緊”。
然而,情勢瞬息萬變。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出現明顯下滑,中國經濟也受到嚴重沖擊。而汶川地震等特大災害的發生,更使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雪上加霜。
在此情況下,中央政府果斷決策、積極部署,一年之內將宏觀調控的方向由“雙防”(防過熱、防通脹)調整為“一保一控”(保增長、控物價),進而又細化調整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相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也分別由“穩健”、“從緊”調整為“積極”、“適度寬松”。按照這樣的政策取向,4萬億元投資計劃、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諸多具體措施密集推出。
事實證明,中央的及時、妥善應對,產生了力挽狂瀾的效果。種種數據表明,中國不僅將超額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GDP和人均GDP增長目標,而且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恢復增長的首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