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葛家周邊的飯店、市場、居民區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是有廢品的地方,都會有葛長江的身影。大到紙殼,小到煙盒,他都一一撿起。每天早晨6點多起床,晚上8點多回來,有時忙得午飯都顧不上吃,成了老人80歲以后的“嶄新”生活作息表。
“第一天撿廢品是2004年9月19日,天氣不錯,挺照顧我的。” 葛長江笑著說,“一年365天,除了大年初一、初二休息,我都在撿廢品。”
“父親撿廢品可有癮了。2007年9月,父親手術后剛見好,就出去撿廢品了,誰勸都不聽。”葛長江的女兒葛桂英說。
葛長江有一個小本子,記著撿廢品的收入與支出。隨手翻一頁:2006年1月1日,收入43元;1月2日,收入21元;1月3日,收入30.6元……
對這些賣廢品的錢,葛長江把得特別嚴,家里人誰也不能動。一次,孫子向他要錢買學習用品,他說:“孩子,這錢爺爺不能給你,現在還有許多面臨失學的孩子需要關愛,這錢得捐給他們。”
賣廢品的錢除了捐資助學,葛長江還為印度洋海嘯捐款1000元,為南方雪災捐款1000元……
愛心贏得大家尊重
葛長江的做法感動了附近居民,他家門外面的小門洞成了大家約定俗成的廢品集散地
最初,朋友和鄰居大都不理解,說葛長江出風頭、有毛病。家人也嫌他丟人,老伴林培娥索性把他鎖在屋里三天。“老頭子可倔了,鎖三天,他真的病倒了,我擰不過他,就同意了。后來慢慢理解了他,現在我經常和他一起撿廢品。”
葛長江的家人紛紛加入了他的愛心捐助行列。“從不理解到支持,爺爺用他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大孫女葛玉說,從那次到貧困學校參觀后,每次回家,他們都堅持向捐款箱里捐款,“爺爺給我們留下的這筆精神財富,我們一定能傳承下去。”
葛家附近有個286路公交車終點站,有不少乘客隨手扔掉的飲料瓶,一開始,隊里職工不讓他撿:“拿誰不識數咋的,我們不知道拿去賣錢?”葛長江啥也不說,拉上老伴,拎來水,幫車隊掃地、擦車。慢慢地,車隊上下幾十位師傅知道了葛長江撿廢品的初衷,開始幫助他撿瓶子。有時車一進站,車長就喊:“葛大爺,我給您撿了12個瓶子……”
附近的歐亞車百商場也是葛長江撿廢品的寶地,開始時職工和保安往外攆他。他就幫人家卸車、掃院子,來換廢紙箱。后來,每到快下班時大家都主動幫葛長江四處搜羅紙箱。2009年年底,葛長江病了,歐亞車百還派員工代表去看望他。
“一邊放報紙,一邊放瓶子,這些廢品大家都碼得整整齊齊的,都是放下就走。”林培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