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認為,應當結束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及時地、果斷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增選陳云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增選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增補黃克誠等九人為中央委員;選舉出以陳云為第一書記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這時,雖然華國鋒仍擔任黨中央主席,但就體現黨的正確指導思想和決定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方針政策來說,鄧小平實際上已成為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這次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務;審查和解決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開始了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會議還提出要正確對待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為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同時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指明了方向。這次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由于一系列的根本性轉變,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后兩年來黨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撥亂反正從這次全會開始全面展開。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從這次全會揭開序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正式開辟。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光輝標志。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終于從嚴重的歷史挫折中重新奮起,帶領中國人民開始了改革開放和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的新長征。這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進行的新的革命,是中國社會在二十世紀的第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黨內外努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同時,也出現若干值得注意的現象。這就是,一方面一些同志仍然受“左”傾思想的束縛,對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政策表現出某種不理解甚至抵觸情緒;另一方面社會上極少數人利用黨糾正“左”傾錯誤的機會,打著“民主自由”、“解放思想”的旗號,散布懷疑和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和毛澤東思想的言論,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黨內也有極少數人思想發生動搖,他們不但不承認這股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危險,甚至直接間接地加以某種程度的支持。如果聽任這兩方面的傾向發展下去,必將造成思想混亂,影響剛剛形成的安定團結局面。
1979年3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講話指出:在中國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即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他強調,一方面要繼續肅清“四人幫”散布的極左思潮的流毒,另一方面也要同懷疑或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潮作堅決斗爭。這篇講話表明,中國共產黨所實行的改革開放,一開始就具有明確的社會主義方向。這既是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抵制,又是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進一步闡述。從此,四項基本原則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一起,構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基本內容。
根據鄧小平的講話,各地開展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同時,從部隊到地方,進行真理標準討論的補課,進一步推動解放思想,破除僵化,保證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正確貫徹。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三、經濟調整和改革開放的起步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鑒于國民經濟中一些重大比例關系嚴重失調的狀況和經濟工作中急于求成的現象的出現,黨中央于1979年4月召開工作會議,制定“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
調整國民經濟的過程,實際上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過程,也是推動改革開放的過程。在走過不少彎路、吃了不少苦頭之后,黨對于搞建設必須適合中國國情有了較深切的體驗。鄧小平指出:“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他認為,要使中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主要特點是要注意的。一個是底子薄;一個是人口多,耕地少。陳云說:我們搞四個現代化,要“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這個問題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他這樣分析我國國情:我國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是農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而且人口多,耕地少。要認清我們是在這種情況下搞四個現代化的。黨在調整中堅決糾正前些年經濟工作中的失誤,認真清理長期“左”傾錯誤的影響,并初步總結了建國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指出:經濟建設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符合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必須量力而行,循序前進,經過論證,講求實效,使生產的發展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結合;必須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經濟調整首先是加強農業,理順農業與工業的關系。根據黨中央建議,國務院頒布了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不許征購過頭糧、縮小工農業產品差價等一系列恢復和發展農業的政策。這些措施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也為進行農村體制改革敞開了大門。在其他方面的調整中,黨中央針對“左”的思想阻力和急于求成的習慣心理,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通過經濟調整,從1981年起,主要經濟比例關系逐漸趨于合理,長期存在的積累率過高和農業、輕工業嚴重滯后的情況有了根本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