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的著名攝影記者徐永輝48年追蹤一戶黨員之家的紅色故事
薛幸中的紅色家庭
1963年9月3日下午,杭城涼風習習,氣候宜人。在杭女中(現十四中)大操場里,歡聲笑語,熱鬧非凡。許多朝氣蓬勃的青年在此集中,首批浙江杭州應屆畢業生響應黨的“上山下鄉”號召,從這里奔赴東海前哨——溫嶺縣東浦農場。
數以千計的家長、老師、親友和同學們都聚集在這里,和“出征”的親人依依話別。人群中,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孩引起記者的關注:姑娘面相平凡,文雅秀氣,書生味十足。拎著行李上汽車時,和她握手的人特別多,她不得不把手里的東西放到車上后,再下車和同學、親友一一話別。記者顧不到其他精彩的歡送場面,集中心思把眼前的場景拍到手,把這充滿真情實感的現場記錄下來。記者隱隱地感到,這張照片極其重要,具有歷史價值。
汽車緩緩地離開歡送的人群,記者突然想到,她叫什么名字呢?當時,身邊還有三四個歡送的學生,他們告訴我:她叫薛幸中,杭州第七中學的優秀生,團支部書記。聽完介紹,記者自認為眼力不差,又增加一份跟蹤攝影的材料了。半個月后,記者也有過懷疑:生活在大城市的女孩子,到農村去行嗎?不過又想,只要本人素質好,意志堅定,遇到任何風浪,都可以克服,薛幸中他們一定能在東海之濱鍛煉成長。
之后,記者對薛幸中等一批青年一直特別關注,每年去一次東浦農場采訪。有時,薛幸中到杭州來開會,也來找我談談自己的工作和各種想法。她說,去了3年,變化很大,改造了一大片鹽堿地,現在已種上了棉花。
“吃的大米都是自己種的水稻,不僅做到了自力更生、豐衣足食,還向國家提供商品糧和雪白的棉花,我們是拓荒者,我們是當代的創業者……”她談話時,表情很自豪。問她困難多嗎?怎樣克服的?她說:“什么‘酸甜苦辣’的味道都嘗到過,畢竟是女孩子,碰到實在痛苦的事,落兩滴眼淚,也就跨過去了。最痛苦的是臺風季節有點提心吊膽,有時也想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的主人公,他是我們的榜樣;想到劉胡蘭,在敵人面前,死都不怕!我還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因為我有一個信念,想入黨,爭取做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所以有些困難在我的勇氣面前也就低頭了。”
聽了她的一番話,記者暗暗希望她早日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1973年3月,記者去東浦農場采訪杭州青年時,和浙江省建設兵團17團領導交談時,提起薛幸中,他們說她工作出色,群眾關系很好,組織上正在考驗她……從此組織上又開始用—種新的眼光審視她,薛幸中的人生出現了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