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歲月里的“紅色記憶”
在我收藏的這些“紅色宣傳畫”中,“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所產生的政治色彩濃厚的“紅色宣傳畫”占有較大比例,如風靡一時的“八個樣板戲”,它們分別是中國京劇院的《紅燈記》、北京京劇院的《沙家浜》、上海京劇院的《智取威虎山》《海港》、山東京劇團的《奇襲白虎團》、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團隊《紅色娘子軍》、上海舞蹈學校的《白毛女》、中央樂團交響音樂《沙家浜》。這是首批被定為“樣板戲”的文藝作品。后來出現的9部“樣板戲”,其“名稱”為“革命樣板戲”,都不在“八個樣板戲”之列。如今能“集全”這“八個樣板戲”的難度很大。
此外,還有人們記憶猶新的“老三戰”(即:《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這些經典影片是當時八億人民的“必修課”,其中許多的人物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記憶中。如今,這些宣傳畫存世量很有限,能完好無損幸存下來的更是彌足珍貴,其史料價值、研究價值、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