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號,今天是個晴朗明媚的好日子,我們迎著和煦的春風出發前往夏衍故居。一路上懷揣著對偉人的敬意,在一個小時車程后,我們穿越了一條小巷——嚴家弄,在巷口處看到了夏衍故居。故居在周圍一片嘈雜聲中顯得特別肅穆安靜,不由得使我們肅然起敬。
一進門,我們就能看見夏爺爺的雕塑頭像,他神情自若,眼光炯炯有神,不僅有革命先驅的魄力感,又突顯出一個文學家和藝術家的風范。
陳列館設在夏衍故居的前廳,首先印入我們眼簾的是夏爺爺出生背景的簡介和童年的經歷。他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破落地主家庭,由于家庭的變故和衰落,他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下長大,受到了磨練,更感受到了世態的炎涼。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母親堅持讓他讀書,這為他今后進入浙江公立甲種工業學校奠定了基礎。而且,他從小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使他更有機會接觸下層的勞動人民,正如他在《夏衍雜文隨筆集》中所說:“從小吃過苦,親身經歷過農村破產的悲劇,也飽受過有錢人的欺侮和奚落,因此,對舊社會制度的不滿和悲劇,可以說在少年時代就在心里扎下了根子。進中學那一年,碰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看到‘弱肉強食’的世界,油然而發生了富國強兵的愛國主義思想。”①在進入甲工學習后,他接受了新思潮的洗禮。之后他創辦了《雙十》(也就是后來的《錢江新潮》),開始批判那些落后的保守勢力。而且報紙被查封,夏衍也因此受到學校的處分。他設法留學法國但沒有成功,后來在學校校長的幫助下東渡扶桑求學,并在日本期間翻閱了很多社會科學著作,認識到“工業救國”、“實業救國”的路是行不通的,更堅定了他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心。夏衍努力的找尋中華民族的出路,即使走過彎路,但及時糾正并鎖定前進的方向,使之后革命的道路變得通暢。夏衍這樣自我批評、不斷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