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70年前的南京城

這是擴建后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一組雕塑《市民逃難》(1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
走進紀念館門廳,一曲“古城南京”把觀眾的思緒引入1937年的美麗古城。隨著防空警報聲、爆炸聲的響起,觀眾面前出現了殘破的城墻、昏暗的燈光,耳邊響起“1937年戰火下的南京”。
朱成山表示,序廳的設計力求引導觀眾對當時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古老美麗產生第一印象,然后轉到1937年的戰火下南京市民逃難的景象,使每一個觀眾從喧鬧的社會環境中,很快安靜下來,進入參觀情境之中。
序廳迎面的墻體,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一個鑲嵌在江水中的漢白玉花環,花環前面是象征生命的“長明火”。每隔12秒,悠遠的鐘聲就會響起,然后花環里會出現一個遇難者的照片。花環的邊上1萬多張小照片時隱時現,像江水中不斷浮現著落水的人。
序廳的兩面墻體上雕刻著1萬個遇難者的名錄,序廳頂部則以殘破的城墻為背景,上面刻著中、英、日三國文字的“遇難者300000”,地面上則是星星點點的燈和長明火……
在展覽館尾廳,每隔12秒就會有一滴水從高空落下,同時,側面墻上會有一個遇難者遺像前的燈亮起后再熄滅——在南京大屠殺的六個星期中,平均每隔12秒就會有一個生命消失。朱成山說,這個“12秒廳”就是要給參觀者留下理性的思考和理念:我們要譴責戰爭,祈禱人類持久和平。
展館陳列中還根據歷史資料和幸存者哈夢鶴、夏淑琴和常志強的回憶,分別復原了三家家破人亡的場景,真實再現了那段歷史。
在基本陳列的末端,是一面巨大的檔案資料墻,這是此次新館的創新之處,把證人的檔案以前臺式、倉儲式、裸露式陳列。這面墻高12米,長20.08米,分237格,每格分三排,共擺放著12802個檔案盒。右邊黑色檔案盒中裝著10000份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個性化檔案資料;左邊藍色檔案盒中裝著2660份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個性化檔案資料;而左下角灰色的檔案盒中,分別是103名日本加害者以及39名南京大屠殺期間保護中國人的外籍人士的個性化檔案資料。
館中的“萬人坑”遺骨現場撼人心魄。祭場內設有長明火把臺,用于祭祀。緊緊相連的冥思廳室內,貯滿清水的水池鋪貼黑色花崗巖石材,池內的燭燈與鏡面黑色花崗巖交相輝映;照壁上的字是“讓白骨可以入睡,讓冤魂能夠安眠,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鑒,讓孩童不再驚恐,讓母親不再泣嘆,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和平灑滿人間”。
來源:新華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