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窩在武漢市的你,不妨出去一下武漢的紅色旅游景點,認識武漢的革命傳統,聆聽先輩的傳奇故事,領略武漢厚重的革命歷史。
辛亥革命博物館
辛亥革命博物館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閱馬廠北端,是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又稱“紅樓”。原來是清政府于宣統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議局大樓。它直接采用了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行政大廈和會堂的建筑形式。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取得了成功,即在此樓組建成革命軍政府,發布了第一號布告,宣布廢除清朝的帝制,結束了統治了中國人民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中華民國并向全國各省發出通電,號召各地舉行武裝起義。1981年在此建立了“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紀念館”,館內保存、陳列有起義的有關歷史資料和革命文物。
武漢市革命博物館
武漢市革命博物館位于武昌紅巷13號。2000年11月由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毛澤東舊居紀念館、陳潭秋烈士紀念館和武昌起義門管理所合并,組建武漢市革命博物館,辦公地點在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內,負責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武昌毛澤東舊居、陳潭秋烈士早期活動舊址及武昌起義門舊址的管理、保護和對外開放;負責武漢地區近現代文物的征集、保護、展示、研究及武漢近現代史的研究;負責舉辦反映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專題展覽。
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
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講習所舊址位于武漢市武昌紅巷13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同志倡議創辦并主持的一所培養全國農民運動干部的學校。校舍建于1904年,由四棟磚木結構的房屋組成,中間有一個大操場。農講所舊址是武漢市現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學宮式建筑,占地面積12850平方米。當初為張之洞創辦的北路小學堂。1927年為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校址。
1927年6月18日,農講所舉行畢業典禮。大多數學生被委任為農民協會特派員,深入開展農民運動,猶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大革命失敗后,他們積極投身于各地的工農武裝起義,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湘贛邊秋收暴動、黃麻起義以及參與創建湘鄂西等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毛澤東舊居
距農講所200米遠的都府堤41號,是毛澤東1927年主持農講所工作并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時的舊居,也是毛澤東、楊開慧一家最后團聚的地方。毛澤東在這里完成了他的光輝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當時與他同住在這里的有他的夫人楊開慧及兒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澤民、毛澤覃、羅哲等共產黨人也都先后在這里居住過。
中共“五大”開幕式舊址暨陳潭秋革命活動舊址紀念館
"五大"開幕式舊址暨陳潭秋革命活動舊址紀念館位于武昌都府堤街20號。1985年對外開放。舊址原為武昌第一小學,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學校小禮堂內舉行了開幕式,同年5月10日,共青團“四大”也在此召開。這所學校還是中共早期在武漢的革命大本營。黨的創始人之一陳潭秋及夫人徐全直曾在這里居住和工作過。陳潭秋以教書作掩護,進行革命活動,領導湖北武漢地區的革命斗爭。現保存有4棟原建筑,舊址大部分建筑由武昌區教育局所用。現對外開放的有陳潭秋夫婦的住房,辟有中共"五大"會址陳列室和陳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動陳列室。
武昌起義門舊址管理所
武昌起義門舊址館位于武昌首義南路。起義門原名“中和門”,它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門之一。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爆發后革命黨占領并打開中和門,迎接城外部隊入城,在城樓布定大炮轟擊總督府。武昌首義勝利后,中和門被譽為“首義勝利的開端”。1912年,改名“起義門”。但1913年,段祺瑞任湖廣總督時,又恢復了“中和門”原名。1926年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后,為拓展市區,決定拆除武昌城墻和城樓,“中和門”因在辛亥首義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來,但“中和門”城樓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被毀,城門在解放前也瀕于倒塌,僅存門洞。新中國成立后,“起義門”的名稱得以恢復。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起義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起義門高7.1米,寬5米。城樓分為上下兩層,建筑面積約為280平方米。城樓為重檐歇山頂式仿木結構。樓額上刻有"起義門"三字,是葉劍英元帥1981年在80多歲高齡時所題。
來源:紅網綜合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