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石窟門見證了共商建黨大業的日日夜夜
一艘紅船開啟了“引領中國”的偉大程航
“1921年6月中旬,馬林(荷蘭人)和尼克爾斯基(俄國人)由第三國際派到上海來,和我們接談了以后,他們建議我們應當及早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宣告黨的成立。于是由我發信給各地黨小組,各派代表兩人到上海開會,大會決定于7月1日開幕。”李達1955年在《中國共產黨的發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會經過的回憶》中這樣講述。
此時的李達,剛剛接替李漢俊擔任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代理書記。由他擔任主編的《共產黨》月刊是中共歷史上第一份黨刊。
上海的邀請,引起各地黨組織的響應。
“一個夜晚,黑云蔽天作欲雨狀,忽聞毛澤東同志和何叔衡同志即要動身去赴上海,我頗感到他倆的行動‘突然’,他倆又拒絕我們送上輪船。后來知道:這就是他倆去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大會。”當年的新民學會會員謝覺哉后來回憶。
當年,長沙到上海只能取道武漢,轉乘輪船。毛澤東和何叔衡歷經輾轉趕到上海時,是7月4日以后。同樣,由于交通不便,全部代表到達,已是當月的23日。原定于7月1日開幕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便推遲到23日晚上。
參加會議的代表除了上海黨組織的李達、李漢俊外,有來自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廣州的陳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此時還在廣州的陳獨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
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13名代表中年齡最大的45歲,最小的才19歲。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也出席了會議。
如今,望志路106號已改為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長倪興祥介紹,雖然新中國成立后經多方考證,確認了一大召開的日期,但對于黨的紀念日,還是沿用了戰爭年代中央確定的“七一”的提法。
在黨的初創中起了先驅者作用的“南陳北李”為何沒有參會?
1936年,陳潭秋在莫斯科所著的《中共第一次大會的回憶》中寫道:陳獨秀未出席一大,因為“那時他在陳炯明手下做廣東的教育廳長”;1953年,包惠僧回憶:“有一天,陳獨秀召集我們開會,說接到上海李漢俊的來信,信上說第三國際和赤色職工國際派了兩個代表來到上海,要召開中國共產黨的發起會,要陳獨秀回上海……陳獨秀說第一他不能回去,至少現在不能去,因為他兼大學預科校長,正在爭取一筆款子修建校舍,他一走款子就不好辦了。”
與陳獨秀相似,當年擔任北京八校教職員聯誼會議主席的李大釗,正在領導索薪斗爭和暑期會務,也不便離開北京。
即使在軍警勢力有所顧忌的上海法租界,秘密召開的一大會議同樣一波三折。
參加一大的多位代表都曾在回憶到,當會議開到30日晚,一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闖入會場,環視一周后又匆忙離去。具有長期秘密工作經驗的馬林立即斷定此人是敵探,建議馬上中止會議。大部分代表迅速轉移。
果然,十幾分鐘后,法租界巡捕包圍和搜查了會場。
鑒于會場已經暴露,在李達夫人王會悟的建議下,會議轉移到她的家鄉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繼續召開。
“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導工農。”李達的兒子李心天介紹說,董必武重訪南湖煙雨樓舊蹤時寫下的詩句,形象地記載了當時的情景。
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綱領和《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
黨綱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臨時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
大會結束的時候,代表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輕輕呼喊:共產黨萬歲!
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齡為28歲,這正是毛澤東當時的年齡。更為巧合的是,28年之后,一個嶄新的共和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正是共產黨人在建黨之初便胸懷的理想。
馬克思主義的火炬,照亮了黑暗的中國。
嘉興南湖的紅船,開始引領中國革命的航程……
來源:新華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