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春末夏初,中央決定創辦新中國第一張全國性英文日報,成立籌備小組,主要負責領導是江牧岳同志。江老是一位德高望重,待人平易,和藹熱情,受人尊敬愛戴的老干部。那時,改革開放不久,從全國各地調來的業務干部和行政人員只有二三十人,年齡有大有小,大家聚在一起,缺少經驗,而任務艱巨,信心不是很足。一見到江老,他的樸素和善于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感動了我們。他找我們談心,鼓勵大家放開手腳,大膽創造,虛心求教,學習新技術。在他的帶動下,大家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激發。當時還是一周工作六天,不少同志都是家在外地,每逢周末休息,生活有點寂寞,江老就邀請到他家作客,他是四川人,以別有風味的擔擔面招待我們,使大伙過得非常熱鬧愉快,給我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三十一年過去了,報社規模由小到大,《中國日報》到今天發展成為一張現代化,具有一定特色,能夠向全世界展示我國立場觀點和真實面貌的英文報紙,江老當年的努力,無疑為報社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年參加籌建工作的不少人,現在都已步入晚年,每逢相見談起往事,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懷著深切的思念和敬佩的心情,回憶起江老那時老當益壯的精神,萬分激動。一位同志提到,那時他是在江老親自帶領下的一個五人小組,前往澳大利亞訪問,吸取辦報經驗,為中澳兩國的新聞交流,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系。隨后在中國日報正式出版前的試刊期間,澳方派來一位具有豐富版面設計經驗的專家 (John Laurence) 幫助我們工作,發揮了不少作用。又有人提到,最使他感動的是,一次他在值夜班,時屆隆冬,截稿時已是凌晨,令他意外的是,江老仍在車間,關心大家的食宿問題,事無巨細,江老都是親自過問,予以妥善安排。
目前在澳大利亞的小劉說:“一說起江老,我腦海里浮現的是他慈祥的微笑。他是老革命,除了跟許許多多的老前輩一樣有很多特殊氣質,就我知道他有三個特點:一是喜歡接觸年輕人;二是喜歡做燉肘子(即使他退休之后,也會時不時請報社的老人到他家吃他親手做的肘子);三是記憶力好得驚人。2009年江老有一次去報社,我正巧也到報社,別人向他介紹我,他那時已是90多歲高齡,居然還記得我后來是去了澳大利亞,實在令人驚訝。由于他常吃燉肘子,江老皮膚很細,80年代他人已60多了吧,許多跟他握過手的年輕人都說,江老的手又細、又軟,比20多歲的人還顯年輕”。
這些同志現在大多都已退休,也有還在工作的。他們既有在國內的,也有身處遠隔重洋萬里之外,比如包括在澳大利亞的劉希嫻、朱雅美,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新聞系當教授的殷家斐,在美國加州養老的李文,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工作的蔣維良和在美國加州定居的張寶基。他們在聽到江老病重的消息時,都無限深情地回憶起當年江老熱愛青年人、關心幫助青年人、鼓勵大家愉快投入工作的高尚品質。這段難忘的經歷,讓大家心中永遠懷念著這位一生為新聞事業奔跑、樂此不疲的老戰士 ----- 江老。
何廷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