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判
揭了中藥業亂象的鍋
表面上看,公眾一般會認為這是藥企崇洋媚外的勾當,實際上卻是藥企適應國外藥品流通政策的結果。換句話說,“保密門”涉及國內外政策的落差。值得深究的是保密政策帶來的后果,《中藥品種保護條例》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國內名優中藥,提高中藥的質量,促進中藥業的健康發展。但實際的效果,卻是嬌慣了秘方的擁有企業,他們在坐收壟斷利益的同時,并沒有動力開展技術創新。另外一方面,配方成分都不能公開,這種絕密式的保密政策,其實擋住了其他藥企涉足的大門,競爭不存在了,藥品質量的提升就失去了現實的動力。
對于制藥企業來說,中藥的配比與制作方法才是技術創新的核心,這一點才是政策所要著力保護的地方。如今,國內藥企的利潤已經降至冰點,而歐美市場對中藥卻有著巨大的需求,中藥走出國門不僅僅是權宜之策,而且關乎生存之道。但現今的政策環境,一方面讓名優藥品坐收壟斷紅利,藥品質量止步不前;另一方面,普通藥企卻玩換藥品名的把戲,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要批文、打價格戰上,忽視了技術創新。前些年,各路中藥企業遠征歐美,最后卻全軍覆沒,與這種市場亂象不無關系。
各行各業都不甘落后,高喊“與國際接軌”的口號。中藥業要走出去與國際接軌,不僅要在市場上接軌,更重要的是在政策上的接軌。只有這樣,搶灘歐美市場的中藥企業才不至于水土不服折戟國外市場。對于決策者來說,云南白藥“保密門”背后的政策負效應已經凸顯,讓中藥業走出去,相關政策的調整刻不容緩,只有這樣,中藥業亂象的鍋才能被端掉。(熊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