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不用記賬
王仁杰
65歲,烏魯木齊退休職工,現居北京。記賬30年。
1980年到2010年,王仁杰從農村走進了城市,從城市走進了首府,又從首府走進了首都。這其間,王仁杰也從青年走進了晚年,從“光棍漢”走進了四口之家,從8平米的土坯房走進了70平米的樓房。
1980年,農民王仁杰用積攢多年的“工分收入”200元錢買下了新疆塔城市郊區的一間8平米的土坯房。說是“房”,它透風漏雨、冬冷夏熱,可是王仁杰很高興,因為他終于“進了城”。“我離開公社,在城里買了這間房,找人組成了包工隊,給人家蓋房子。”為了能更好地生活,王仁杰開始了記賬,“這讓我節省了很多不必要的開支”。
1982年,王仁杰拿著1000元的家底,又借了2000元,買下了一間60平米的房子,往城區又移了500米。1986年,這間房子被規劃為“公路用地”,王仁杰又拿著政府補償的5000元走進了市區,買下了100平米的“豪宅”和500平米的小院兒。
1998年,王仁杰的兩個女兒一起考上了師范類的中專院校,因為是藝術類專業,一年的學費就是16000元。王仁杰決定,賣掉一半的房產,供女兒上學。從此,王家的賬本從一個變成了三個。“我讓她們每月都把花銷明細表帶回家,一旦超支還要從下個月生活費里扣除。”老人心疼地說:“我的孩子每天都在吃饃饃和方便面,連菜都舍不得吃。”
2002年,王仁杰賣掉了剩下的一半房產,拿到了3萬元,其中1萬元給兩個女兒買了一架星海鋼琴,2萬元作為在烏魯木齊買房子的首付,并簽下了5萬的按揭協議。
一直住著土木結構房子的王仁杰一家終于搬進了60平米的混凝土結構的樓房,摸著鋼筋水泥筑造的墻,王仁杰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踏實。
此時的王家已經輕松了不少,兩個女兒都當上了老師,每人每月能有近兩千元的收入,王仁杰夫婦也找到了一份看管宿舍樓的工作,每人每月能有400元的收入。從這時起,王仁杰一家開始一邊償還背負已久的債款,一邊繳納每月400元的按揭款。
王仁杰把全家的賬本匯總到一起,計劃著償還陳年舊賬和房貸。“當時我們覺得,按揭真是好啊,可以一邊住房子,一邊花30年的時間買房子,真是劃算!”
2007年,王仁杰終于還完了舊賬,無債一身輕的快樂讓這位已經邁入晚年的老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2008年4月,王仁杰的女兒來到北京工作。王仁杰夫婦賣掉了烏魯木齊的房子,隨女兒來京生活,并在北京市通州區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說到關于房產的收獲,老人頗為得意:“我在烏魯木齊的房子,住了五六年,還白賺了十幾萬,當然劃算啊!現在北京的房子也劃算,買的時候花了27萬元,才兩年時間,就翻了番兒了。”
自從搬到了北京,王仁杰老人也不再記賬了,過去的很多賬本也在一次次搬家中丟失了,但他并不遺憾,因為在賬本上記錄的是艱辛的苦日子,是需要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生活重擔,而現在,他們可以更加輕松和舒適地生活。
王仁杰的大女兒已經有了男友,他們申請了經濟適用房,正等待著每一次搖號的機會。“我跟她說,房子總會有的,實在不行就先租房嘛!生活總是會越來越好的。”王仁杰老人笑呵呵地說。(實習記者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