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開支是教育和房子
楊綠平
49歲,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寨橋派出所輔警。記賬24年。
1986年,24歲的楊綠平開始在日記里記下自己每日的花銷。
楊綠平告訴記者,記賬有三大原因:第一,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第一次當家做主,執掌小兩口財政大權,他想知道,一年究竟能掙多少錢,要花掉多少錢。第二,出于對文學的愛好。“那時,我不僅是常州日報的一名通訊員,還是武進縣人民廣播電臺的通訊員。日日記賬是緣于自己愛動筆寫點什么的結果。”第三,“將村里賬目與家里的分清”。當時,他正在村里面做出納,管著村里的錢財,因為怕把公家和自家的賬目搞混淆了,所以,也給家里做了一本賬。
記了24年的賬,楊綠平的感受是消費水平與收入都有所增長。
1987年,楊綠平全家收入是4309元,當年支出為4780元。到了2009年,他的全家收入為61941元,支出為92659元,而2009年嚴重超支是因為父親生病。從數千元變成數萬元,24年來,楊綠平全家的收入漲幅為14.4倍。
同期,物價漲幅為多少呢?楊綠平給記者舉了一個農業生產資料的例子。1987年,氮肥每袋80斤售價9.3元,折合為每百斤售價約為11.6元;2009年,每袋氮肥百斤售價為38元。也就是說,24年來,氮肥價格漲幅約為3.3倍。
24年的家庭開支中,最大的開支有兩項:一項是教育,另外一項是建房。
在楊綠平的賬本中,兒子的教育費用呈現陡漲的態勢。在兒子上小學、初中時,學雜費淹沒在日常費用中,并不突出。但到了高中后,學費一下子成了大宗消費。
最開始是兒子中考差幾分,交了2萬元擇校費,到高中畢業時,總共耗去了6萬元。上大學的費用則是10萬元,合計16萬元。兒子大學畢業后,在武進工作,這讓老楊又喜又愁。喜的是兒子終于長大成人,可以自己獨立生活。愁的是,兒子眼看要成家,房子怎么辦?城市里高企的房價讓在農村生活的老楊犯了愁。
老楊自己的住房是農村自建房,不僅便宜,而且面積有著城里人難以想象的超大、寬敞。1987年,楊綠平結婚,婚后與父母同住在老屋里。后來,經濟情況逐步得到改善,1993年開始自己建房,1996年竣工,簡單裝修了一下,就入住了。
老楊家的房子是兩層小樓,從前到后,長30米,寬8米,兩層加起來面積達到480平米,耗資不到16萬。這對一個農村家庭來說,是一項最大的開支,也是一輩子僅此一次的開支。
而兒子的婚房,“在城里買商品房,肯定買不起,”楊綠平顯得十分無奈,“只有把家里的老宅裝修一下,大概要花10萬元,彩禮要花8萬元,兒子成家的這筆開支要18萬元。”“農產品價格漲幅不大,教育費用漲幅太大,城里房子就買不起了。”楊綠平感慨地說。
現在的老楊,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寨橋派出所當輔警,雖然是農民身份,但不用干農活。讓記者意外的是,老楊對電腦使用得非常熟練。2002年,電腦迷老楊花了6400元買了一臺電腦,他從此開始用Excel記賬。他自己設計了個性化記賬軟件,輸入當天的收支后,電腦就會自動做出分類統計。但讓老楊頗為感慨的是,這臺2002年花了6400元買來的電腦,現在已經降到了1000多元。“IT產品一買就降,商品房一買就漲。”
盡管這24年來,老楊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老楊并未明顯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馬馬虎虎。”老楊說。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