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惡意中差評師”還需完善評價機制
對于越來越多的賣家遭遇“惡意中差評師”,很多賣家開始結成聯盟,在一些論壇上發帖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向一些剛開網店不明真相的店主介紹了其中的一些門道。
“‘惡意中差評師’多是使用新注冊的賬號,且賬號明顯是亂填的字母或數字,買家信譽度也很低,一般在2星左右。但是,操作很熟練。不在指定聊天工具上交談。他們即使在線,也不用購物網站指定的聊天工具和賣家交流,往往逼迫賣家主動打電話給他們。這樣能夠規避賣家的投訴和相關購物網站的‘判罰’”。
除此之外,新開張的小店容易成為他們的目標。金益智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對高信譽的賣家來說,幾個中差評對他們影響不大,對初級賣家來說,本身的評價點數就不高,有幾個這樣的中差評對他們的影響就比較大。”
價格不高、容易損壞、易碎的物品也很受“惡意中差評師”們喜歡。
取證困難是目前賣家遭遇此類情況投訴難的主要原因。1月27日,廣州首例“淘寶差評”案在廣州中院審結,判決認定買家基于親身經歷和主觀感受的評價,不構成侵權,賣家敗訴。庭審中,賣家梁先生為證明他向買家出售的商品是正品,提交了寵物糧食公司的銷售出庫單。淘寶網則認為,該證據不足以證實梁先生向客戶出售的商品就是正品。
程學林律師認為,首先應該正確看待網站上推出的這種信用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凈化消費環境。而對于“惡意中差評師”的欺詐行為,不僅影響正常的交易,也影響了網絡商家的正常營業,導致一個灰色利益鏈的滋生。這種以降低網店的信譽度為手段謀取大額錢財的做法,實已涉嫌敲詐勒索。
程學林建議,相關購物交易網站應建立和完善商家申訴及調查機制,對合理的申訴應及時刪除惡意差評。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