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蘋果公司承認其供應鏈致傷中國員工
誰在縱容“蘋果”變質
蘋果變質了!一向標榜綠色環保、講究人本理念的蘋果公司,如今卻陷入“說一套做一套”的問責尷尬——其內地供應商追求效益,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正己烷,致使137名員工“中毒”。
在這起事件中,我們要抨擊蘋果違背公認的商業倫理,逃避應盡的社會責任,怠于兌現環保承諾,疏于對供應鏈的綠色管理。
我們要指責內地代工廠聯建科技攜資本的傲慢輕視法律,見利敢越雷池,犧牲員工的健康與權益。
然而,不得不深思:類似罔顧勞動者權益的事件,在我國已經發生多起。這些跨國公司何以在家守規矩、在外敢放肆?
失衡的產業鏈體系是根源。在全球產業鏈布局中,蘋果等跨國公司處于上游,掌握設計、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而我國許多企業處于下游,即加工制造低附加值的環節。因此,上游一旦調低進價或提高標準,下游就不得不嚴控成本。而轉嫁的手段往往是延長員工勞動時間或者增加勞動強度,采用成本更低的材料,甚至于有毒材料也在所不惜。
失衡的勞資關系是內因。在供大于求的勞動力市場,資方往往具有主動權,處于強勢地位,而勞動者則處于一種無法自我爭取權益的狀態。其結果顯而易見:近些年來,勞工權益受侵犯的事件屢有發生。這不僅嚴重損害了社會的公平正義,也使企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提升陷于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