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之年的輝煌成就
——《2010年統計公報》評讀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謝鴻光
春意萌動時節,全面反映2010年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成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統計公報》)如期發布了?!督y計公報》中的筆筆數據和張張圖表,從各個不同側面生動展示了面對極為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和各種重大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各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果。
一、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成果得到有效鞏固和擴大
《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97983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個百分點,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明顯快于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公布的數據表明,2010年世界經濟增速預計將為5.0%。其中美國為2.8%,歐元區為1.8%,日本為4.3%。在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中,俄羅斯為3.7%,印度為9.7%,巴西為7.5%。根據日本政府公布的2010年年度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我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0年我國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是在非常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實現的。國際上,歐債危機此起彼伏,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擔憂從未間斷,美國經濟的復蘇由于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持續萎靡不振遠未達到原來的預期,世界經濟復蘇之路艱難曲折、步伐緩慢。從國內看,我國接連遭遇異常的災害性氣候,極端高溫和強降水事件發生之頻繁,強度之大,范圍之廣歷年罕見,旱澇災害交替發生對農業、交通運輸業產生了嚴重不利影響。夏糧和早稻相繼減產,如果不是秋糧豐收,全年糧食生產形勢和價格形勢可能會非常嚴峻。從宏觀經濟來看,前三季度,經濟增長逐季回落,一度引起對于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擔憂,而9月份之后物價上漲突然加速,又引發持續的通脹預期,對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構成巨大挑戰。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科學決策,不斷提高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始終把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之間的關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一系列政策的調控下,國民經濟在2009年回升向好的基礎上不斷鞏固,經濟運行由回落而趨于平穩。四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分別增長11.9%、10.3%、9.6%和9.8%。二、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速分別比上季度回落1.6和0.7個百分點,四季度增速比三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從工業數據來看,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7%,與金融危機前的平均增長速度已經非常接近。6月份以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穩定在13%-14%這個區間內。分季度看,一、二、三、四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別為19.6%、15.9%、13.5%和13.3%,增幅趨于穩定,工業經濟的表現對整體經濟的穩定起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糧食生產創造歷史最高水平,農業基礎得到加強
《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4641萬噸,比上年增長2.9%,創造歷史最高水平,連續7年增產,連續四年產量超過5億噸。其中,夏糧產量12310萬噸,下降0.3%;早稻3132萬噸,下降6.1%;秋糧39199萬噸,增長4.8%。
2010年我國的氣候條件是近年來較為嚴峻的一年,低溫、干旱、洪澇災害接連不斷。年初,氣溫較低,雨雪天氣偏多;春季,西南部分地區出現歷史上罕見的特大干旱,7、8月份南方部分地區又遭遇洪澇等特大自然災害;10月份,海南又遭受了特大洪澇災害。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黨中央、國務院及時部署減災抗災,進一步強化一系列扶農、惠農政策措施,在政策的強力推動下,秋糧實現大幅增產,全年糧食再獲豐收。糧食增產對穩定居民消費價格起了重要作用。9月份以后,雖然由于農產品價格導引的物價上漲持續加快,但由于糧食增產的有力支撐,全年CPI上漲3.3%,基本實現了全年預期的目標。不過,對于2010年的糧食增產也要全面看待,從夏糧、早稻和秋糧看,夏糧和早稻都是減產的,糧食增產主要靠秋糧;分地區看,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11個地區減產,增產較多的仍主要集中在13個糧食主產區,糧食主產區也不平衡,江西和湖南兩省因為自然災害有一定幅度減產。因此,糧食穩產增產的基礎仍不鞏固,受氣候條件影響仍然很大,需要繼續加大支持力度。
三、外需和內需均實現快速增長,內外需對經濟增長支撐的協調性更強
《統計公報》顯示,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97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7%。其中,出口15779億美元,增長31.3%;進口13948億美元,增長38.7%。進出口相抵,順差183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4%。考慮到2009年進出口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大幅下滑,2010年的外需增長有一定的恢復性增長的成份,但全年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均超過2008年創造的最高紀錄,顯示外需已經恢復至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與此同時,《統計公報》顯示,內需延續了2009年快速增長的勢頭,增速依然較快。其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8140億元,比上年增長23.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99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8%。內需結構也有改善。從投資結構看,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35.1%、31.7%、40.4%和48.2%,增速大幅超過投資的平均增速。從消費結構看,熱點消費快速增長。其中,金銀珠寶類增長46.0%,家具類增長37.2%,汽車類增長34.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7.7%。顯示消費熱點持續旺盛,消費結構升級的步伐在不斷加快。
初步測算,2010年內需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5個百分點,對增長的貢獻率為92.1%;凈出口扭轉了2009年對經濟增長的負拉動趨勢,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8個百分點,貢獻率為7.9%,顯示內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比2009年更加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