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瓶頸愈發凸顯的今天,“攤大餅”式的城市建設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不斷下降
2000年以來,中國的城鎮化取得了巨大進展。城鎮化率從當時的36.2%,提高到2010年的47.5%,年均提高1.13個百分點。
在驚人速度的背后,暗藏著隱憂: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楊偉民日前在上海指出,本世紀以來國內城市的建成區面積擴張了50%,而城鎮人口只增加了26%。這意味著,我國土地城鎮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鎮化的速度,而且基本快了一倍。
如果將時間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結果還是一樣:在長達30年的時間內,我國的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4倍,但城鎮人口只增加了1.6倍。由此可判斷,近30年來我國城市建成區的人口密度是不斷下降的。
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特別是適合搞城鎮化的平原面積少。在這種情況下,建成區人口密度不斷下降,一個重要原因是各地都在搞開發。楊偉民指出,目前我國國家級和省級的開發區超過1500個,每個開發區的平均面積是6平方公里,大的15平方公里以上。“這種分散化的開發格局,不但耕地承受不了,能源也承受不了?!?/p>
土地成本的低廉,是另外一大原因?!拔磥磉@種低成本推進城鎮化的方式難以持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認為。
給城市發展設立用地“天花板”
“中國城鎮化要解決的迫切問題,就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方面,我國土地非常緊缺。另一方面,一些開發區的土地浪費十分嚴重?!蓖瑵髮W副校長、國家一級建筑師伍江教授指出。
國土資源部總規劃師胡存智表示,應該給城鎮化發展設定一個用地極限或“天花板”。否則,隨著GDP增長,用地面積不斷增加,再大的國家也經不起這種消耗。
“以前我們認為全國的城鎮用地大概人均130平方米,現在發現實際水平比設想的高。” 胡存智說。今后,需要設定一個城市的發展邊界和有條件建設區。當城市發展到邊界時就會受約束,不能擴張出去。當然,實際情況也許會超出預判,這時可以轉移到有條件建設區里。
在此方面,最需要關注的是特大城市面積的擴張。“特大城市的擴張速度非常快。北京城已經擴大到了原來的6倍,上海是4倍,天津大約2倍?!睏顐ッ裾f。盡管這些城市的中心區人口密度很高,但由于其開發是向周邊蔓延,總的人口密度實際上是下降的。
擴張的原因,被一些大城市稱為“承載能力已到了極限”。但有專家表示不同意:和東京等亞洲都市比,我國的大城市承載了多少人?中國這么少的地,城市人口密度還有提高空間。
集約用地路在何方
提高城市建成區的人口密度,意味著要走土地集約利用的途徑。在此方面,前路幾何?
首先在城市建設中,要逐步摒棄傳統的“攤大餅”模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城市對此進行了反思。如武漢市制定的《2010—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要用“海星”模式替代“攤大餅”模式。所謂“海星”模式,是指將主城區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在遠城區集中規劃建設若干座新城,像“海星”狀輻射開來。這個規劃后來獲得國際組織頒發的“杰出貢獻獎”。
“‘十二五’期間優化城鎮布局,要促進‘一心多核’組合發展方式的形成。這就是說,一個城市要有一個大的核心,同時周邊有中小城鎮的配套發展?!?胡存智說。
北京市昌平區鄭各莊村黨總支書記黃福水介紹說,該村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實施舊村改造?!霸却迕褡∷植忌⒙?總住宅用地1050畝,人均住房面積23平方米。改造后住宅用地僅為250畝,節約大量土地的同時,人均住房面積增至近70平方米?!?/p>
伍江強調,無論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還是提高城市宜居性,都必須在高人口密度的前提下實現?!坝行┏鞘刑岢鼋ㄔO田園城市,如果此概念指的是城市里有田園風光,是低密度,盡管大家都喜歡,但這不符合中國國情,不是我們要走的道路。”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