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老大”一年收入多少?貴州首富一年多少收入?此次國家調整個人所得稅,對于貴州的這些高收入人群來說,意味著要多繳稅款,個人收入要多被扣掉。公開資料顯示,貴州茅臺董事長袁仁國去年收入為276.8萬元(實際領取100.65萬元),折合月收入是23萬元,而在去年就擁有財富48億元的貴州首富貴州百靈掌門人年薪才88.5萬元,折合月收入不過7萬元多一點,同是貴州“有錢人”,財富懸殊咋會那么大?貴州財經學院財政與稅務學院教授楊楊博士認為:袁仁國與姜偉一個姓“國”,一個姓“私”,這是茅臺酒“老大”的年收入要比貴州首富多的原因。
茅臺酒連續被推上拍賣席,和這些年游資瘋炒紅木、賭石、狙擊農產品、中藥材、大宗商品甚至民間的郵幣卡一樣,是流動性泛濫背景下中國此起彼伏的資產價格泡沫的縮影,在熱錢和投機資本的一次次價值發現和一次次的功成身退后,社會往往會為之付出巨大的代價。用馬克思的話說,歷史的重演,第一次是以悲劇形式出現,第二次則是以鬧劇形式出現。
近年來,茅臺酒的產能不斷擴張,每年以萬噸計的酒有被人喝了的,有被有心者收藏了的,而如今更有一二十年的酒被當作古董拍的。茅臺酒和紅木一樣,本是中國的國粹,它們的收藏本來體現一種雅趣,但在流動性泛濫的當下,連這些最能體現文人雅士清趣的一方凈土也被燒成一片焦土。而在拍賣的小眾市場上,信息失真不對稱,監管缺失不易引起注意,買家賣家和上下游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既容易成為游資設置“伏擊圈”的地方,也容易傳播錯誤信息,誤導社會,人為助推一些產品價格的上漲。在陳年茅臺價格被拍得飛上天的同時,市場上茅臺酒的正常供應秩序被打亂,“一瓶難求”的現象至今沒有緩解,各種炒作助推各類資產價格的泡沫化程度,加大全社會的經濟風險,在物價高企年景誘發人們的心理恐慌,值得決策者重視。
事實上,調查和處理,已經難以解決壟斷性國企的這類問題,從制度安排上就不難看出,中國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自恃國家“長子”的身份,對這類事情早已見怪不怪。而這也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看出,為什么那些天價酒會有市場,究竟是誰在為高端白酒的漲價推波助瀾。
企業的社會責任在中國大陸現在已經不完全是一個時髦的詞匯,但是對于一些國企來說,它們更愿意將其作為一個作秀的手段。由于具有絕對的壟斷地位,一些國企甚至已經可以“綁架”主管部門,他們就像一個愛哭的孩子,全然不顧自己的“長子”身份。
國企其實不完全是企業,在中國,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如果這種壟斷在短期內難以解決,那么起碼應該在“管教”上“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說到底,這是關系到中國社會誠信和公平的現實需要。
來源:新華食品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