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 14:50壽光市圣城街道東石村莊園
“成本增加 菜價沒漲”
農民沈子龍種了10多年茄子,他有三個大棚。在這個村大概有180戶農民,平均每戶有兩個大棚,幾乎全都在種茄子。去年茄子的收購價為每斤2元左右,今年下降到1.5元。雖然價格降了,但是這個村有經紀人能夠長期聯系到批發商收購,所以不愁銷路,平均一個棚一年也能賺2萬塊左右。雖然掙得不多,但是跟那些沒有固定批發商來收購的農戶相比,收入還算穩定,也就沒有考慮過種別的蔬菜。
聊到種植成本,沈子龍說,每個棚年投入大概4000到5000元,這還不算最初建棚時的投入。隨著物價上漲,投入也在增加。例如用來保暖的草簾子,去年的價格是4.8元一米,今年漲到了7元一米。物價漲了,成本增加了,但菜價沒漲,是眼下的大問題。
經紀人的角色
在東石村莊園筆者遇到了替沈子龍這些農戶聯系買家的王瑞紅,她自己在種菜的同時也扮演著經紀人的角色。一般在批發商來收購的前一天,她會通知菜農們將茄子摘下來裝箱,第二天一早統一拿到東石村一個小型交易市場,“今天早上剛賣了8000斤”,王瑞紅說。她和這些批發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幫助村民打通銷路的同時也賺點中介費,大概每斤3分錢。無論菜價高低,中介費都沒有變化。
山東省商貿廳市場體系建設處王洪平處長說,這些農戶基本是以銷路為先,重視的是長期客戶,寧可少賺也不能丟了客戶。
由于經紀人的存在,這些農戶形成了一個小規模的組織,但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農業合作社,缺乏技術上的指導和種植統一標準。從本質上說,還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從長遠看,蔬菜生產還需向組織化、規模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