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招:完善食品安全法 用法律來保障

以美國為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食品安全事件,如2008年的“沙門氏菌事件”、2009年的“花生醬事件”和2010年的“沙門氏菌污染雞蛋疫情”。
2009年1月,美國花生公司布萊克利工廠生產的花生醬被沙門氏菌污染,導致9人死亡,震驚全美。事件發生后,公眾對美國食品安全監管能力提出嚴重質疑。總統奧巴馬事后評論說,美國的食品安全體系不但過時,而且嚴重危害公共健康,必須徹底進行改革。
在上述背景之下,美國于2009年加快了食品安全立法進程,繼《2009年消費品安全改進法》后,又通過了幾經修改的《2009年食品安全加強法案》。沒有什么制度是萬能的,美國相對先進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仍需不斷完善。
巴西負責食品監督的部門和機構國家衛生監督局、農業部、社會發展和消除饑餓部等機構。此外,民間還有消費者維權基金會和消費者保護研究院等。這些機構都有比較完善的體制,在市鎮、州、聯邦三個層級開展工作。
巴西有關食品安全的法案很多,也很具體。從2005年開始,巴西又強制執行食品營養成分標簽規定,要求食品標簽必須包括熱量值、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纖維含量、鈉含量等信息,以保障公眾健康。(來源:中國日報網)

美國雞蛋召回案將引發更嚴厲新法出臺
今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迎來一次大變革。奧巴馬政府的這次改革是根據不斷變化的現實對美國食品安全體系進行的一次調整。100多年來,美國的食品安全體系在不斷改進中日漸成熟。
1906年,美國國會通過《食品藥品法》和《肉類制品監督法》,美國食品安全開始納入法制化軌道運轉。上世紀50至60年代,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美國在食品加工和農業方面出現了濫用食品添加劑、農藥、殺蟲劑和除草劑等化學合成制劑的情況。為規范食品添加劑和農藥的使用標準,美國政府先后出臺了《食品添加劑修正案》、《色素添加劑修正案》、《聯邦殺蟲劑、殺真菌劑和滅鼠劑法》等多部法律。近年來,美國多次發生食品污染事件,奧巴馬政府又及時調整食品監管體系,賦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更大的權力。
英國和德國的食品監管體系同樣經過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和發展。英國食品安全監管機構食品標準署成立于2000年。此前,英國在1990年頒布《食品安全法》,對食品質量和標準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而《食品安全法》又是在1984年的《食品法》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再往前追溯,還可以找到一些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而德國食品法的歷史則最早可追溯到1879年。迄今,德國關于食品安全的各種法律法規多達200多個,涵蓋了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運輸、貯藏和銷售所有環節。由此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源遠流長,而且相關法律和監管體系在與時俱進地不斷修訂完善。
來源:新華國際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