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缺失造成監管漏洞
近年來,洋奶粉越來越受到國人追捧。海關總署今年3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八成以上的國內消費者認為,國外奶粉質量優于國內奶粉,大部分消費者選擇購買國內生產的進口奶源奶粉或通過網購等方式購買國外原裝奶粉。
與此同時,與高高在上的價格不相符的是,洋奶粉的質量并不讓人省心。雀巢奶粉碘超標事件、美贊臣奶粉金屬污染、雅培召回事件等,無一不讓國內消費者“很受傷”。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部分食品相關標準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對滯后,是造成洋奶粉質量問題頻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卞志欣表示,韓國每日乳業甲醛事件曝光后,國內消費者十分關心進口奶粉中是否也含有甲醛。但由于我國國家標準對奶粉中甲醛含量沒有相關要求,因此檢驗檢疫部門在之前的檢測中并沒有進行甲醛檢測。“無奈之下,我們只能對進口產品的流向和庫存進行了排查,并通知該公司和二級批發商暫停銷售。”
煙臺市工商局消保科科長張曉東告訴記者,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已經不符合社會的發展,很多標準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制定的,新開發的一些添加劑或者現代研究發現的一些有害物質,以前都沒有制定標準。“像三聚氰胺、甲醛這些東西,以前檢測奶粉的時候根本不檢測這些項目,怎么會發現呢?”
張曉東說,我國在食品安全檢測中還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執法跟不上媒體曝光的速度”。他說:“工商部門抽取奶粉樣品后,需交由第三方檢測中心來檢驗,檢驗結果出來后,工商部門并不能判斷是否對人體有害,還需要衛生部門來確定,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比如檢測大腸桿菌最少需要一個星期,而食品流通速度很快,等到檢測出來后,這批奶粉可能已經賣光了。”
國家標準亟待完善
張曉東表示,食品安全牽動千家萬戶的心。盡管進口奶粉每個批次都是必檢的,但要想保證洋奶粉不出質量問題,相關部門首先要根據形勢發展盡快制定相應的國家標準,讓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有章可循。
他認為,對國外產品質量的監管與處罰力度太輕,查出質量問題后,很多時候僅僅是做退貨處理。我國應加大對洋奶粉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大犯罪成本,使生產經營者不敢越過食品安全這道“高壓線”。
據悉,為加大對奶粉的監管力度,從今年3月1日起,工商部門將把乳制品列為食品流通許可項目,單獨進行審核,并嚴格按照許可項目,登記營業執照的經營范圍,對沒有取得食品流通許可,非法經營乳制品的,要依法進行處罰。
針對國內不少消費者通過網購的形式購買洋奶粉,山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提醒,由于網購的奶粉等產品都是通過走私或國際郵政快遞等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目前這部分產品難以檢疫,只能采取被動的后續監管方式,質量安全更無法保障。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勇日前表示,我國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法規標準、風險監測、人才隊伍、技術裝備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解決這些問題,要在完善監管體制機制、落實監管部門責任、提高監測檢驗能力等方面下工夫,這樣才能在保障國內食品安全的同時,讓問題洋奶粉無處遁形。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