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發展帶來出行方式“沖擊波” “鐵”“公”“機”迎來新競爭時代

5月11日,一列試運行的動車組列車行駛在京滬高鐵南京南站軌道上。當日,京滬高速鐵路在基本完成聯調聯試的基礎上,開始進入運行試驗階段,作為京滬高鐵五大樞紐站之一的南京南站迎來一趟趟試運行的“和諧號”CRH380A型動車。根據鐵道部統一安排,從5月11日起,京滬高鐵全線將按照實際列車運行圖,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運行圖參數測試、故障模擬和應急演練等在內的運行試驗。新華社記者孫參攝
公路、鐵路、航空歷來是我國老百姓出行最常見的三種方式,近年來,中國鐵路網不斷完善,高速鐵路尤其迎來快速發展。與此同時,航線因高鐵“沖擊”而停飛,公路客運線路因與高鐵線路“重合”而客流大幅縮減的狀況頻頻發生。“高鐵來了”,“鐵(路)”“公(路)”“(飛)機”進入了一個新的競爭時代。在這一背景下,“鐵”“公”“機”將如何協調共生,百姓的出行格局是否會因此而改變?
現狀:高鐵成為越來越多乘客的出行選擇
王立是吉林省一所高校的教師,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往返于長春和北京之間。從前王立一直乘坐飛機前往北京,而這一習慣在去年他乘坐過一次動車之后改變了。
“臥鋪車需要一夜才能到北京,感覺休息不好,也很不舒服,更喜歡坐飛機,方便快捷。去年跟同事一起出門,嘗試了一次動車,感覺很好。從長春到北京往返機場和辦手續、候機的時間加在一起,跟坐動車的時間差不多。火車站就在市區,對接站的人來說也更便利。”王立說。
像王立這樣因為高速鐵路的發展而改變出行習慣的人有很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9月底,中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已達7055公里,全國鐵路日開行動車組1000多列,日發送旅客達到92.5萬人,高速鐵路商業化運營在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
高速鐵路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老百姓出行的方式,很多旅行社也做起“高鐵游”的生意,動車、高鐵組合游線路成為新的旅行方式,包括西安、洛陽、開封、鄭州四大古都線路,武當山、神農架、三峽大壩、襄陽古線路以及山海關、北戴河、北京6日游動車線路等。
按照鐵道部的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鐵路確定以高速鐵路為主骨架的快速鐵路網按三個速度等級來建設。鐵道部部長盛光祖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四縱四橫”主通道的高速鐵路,將按時速300公里建設;高速鐵路延伸線、連接線及城際鐵路按時速200-250公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