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至今對去年底舉辦的緬甸珠寶特別交易會上創下天價記錄的一塊“翡翠原石”記憶猶新。“那是一塊冰種紫羅蘭色翡翠,重6公斤,貨主期望成交價為500萬歐元,放標底標價為58萬歐元。沒想到這塊原石經過激烈競標,竟然被買家炒到近2000萬歐元,平均每公斤3300萬元人民幣!”老王透露,該買家是一位來自貴州的煤礦主,出手闊綽,但此前根本沒有涉足過翡翠和珠寶領域,屬于“外行人”。老王感嘆,和企業將翡翠原石作為工業原料不一樣,這些內地豪客把翡翠作為投資品,拍得原石后并不用作加工,而是找準時機炒作,伺機牟取暴利。
眼看這些“外行人”大有把頂級翡翠原石“獨吞”的架勢,部分香港中小珠寶商和行業協會為維持運營,只能自發組成聯盟,“團購”翡翠。“幾個企業出資幾百萬到幾千萬港幣不等,一起把看中的翡翠原石拍下,之后再切割加工或作為共同投資。”
業內人士認為,因近年來需求不斷增加,導致緬甸翡翠原礦過度開采,當地翡翠原石資源20年后或面臨枯竭。預計到2020年,我國翡翠玉石年均銷售額將超過1000億人民幣。
萬瑞祥翡翠俱樂部創始人兼首席鑒賞專家萬珺表示,2010年以來,緬甸翡翠原石市場的火爆的原因,一方面與“錢太多”有關,另一方面,東方人尤其是華人對翡翠的喜愛也是重要因素。另外,翡翠的稀缺性和保值功能對投資者有“致命”的吸引力。數據顯示,緬甸全年翡翠原石拍賣成交金額,2006年約為3億多歐元,2008年達5.73億歐元,2010年迅速飆升至20億歐元左右。
萬珺表示,在各類藝術藏品中,翡翠的價格其實是漲得最晚的。“由于此前的價格很低,2010年翡翠價格突然上漲才讓人措手不及。”她說,最近兩年參與翡翠市場的新人很多,最惹眼的往往也是新人。隨著中國富人階層不斷擴大,相信未來參與翡翠市場的人會越來越多。“最近一兩年,我經常會遇到一些新買家,之前一點都沒有接觸過翡翠,甚至連真假都分不清,只是聽說翡翠升值很快,就拿著幾百萬人民幣來了,說要買翡翠‘囤’著。但是,我建議投資者不要輕易參與并投入過多資金。要先學再做,因為即使是從同一塊原石上切割下來的翡翠,其價值也很可能是不一樣的。”
老王預計,按照這個趨勢,今年緬甸翡翠原石拍賣總額將創新記錄,“瘋狂的石頭”將繼續瘋狂。香港珠寶企業的“團購”之路,或許會越走越艱辛。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