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和創新的挑戰
在穩物價成為當前頭等大事、經濟增速回落引起一些人擔憂之時,結構調整似乎從人們關注的焦點中“淡出”。但正如專家一再提醒和強調的那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線,優化經濟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是事關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要害。
不少企業尤其是東部企業,也正在往這方面努力。
陳蒼松告訴記者,為了擺脫廉價訂單“依賴癥”,集團正與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合作,加速“新型竹纖維紡織材料”項目建設,力爭盡快壓縮傳統棉紡產品產能,將企業重心轉向新型紡織材料的開發。
兩年前,以出口柴油發電機為主營業務的福建唐力電力設備有限公司遭遇金融危機沖擊,來自海外的訂單大幅下降,令公司總經理黃夢財至今還心有余悸。
“企業不能孤注一擲,把重心全部放在出口業務上。”黃夢財說。自此以后,唐力公司加快引進綠色節能技術,開發天然氣發電機組,大力拓展內貿業務;同時通過在海外鋪設自有營銷網絡,持續穩定外需。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唐力公司內、外貿業務比重從2007年的3比7調整到如今的各占50%;同時依靠產品科技含量的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訂單量已達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二,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0%左右。
總部在深圳龍崗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則更是一個創新轉型的樣板。這家公司日前宣布,截至2010年底,該公司共擁有來自150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1萬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約占總員工數的46%。
在華為布置得像精品店一樣的展廳里,年輕的技術人員用不同的語言為來訪的各國參觀團講解公司的新產品、新技術。人們在自己感興趣的展臺前駐足、討論、微笑、拍照。
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周代琪說,公司正在開發像云計算這樣最前沿的技術,同時也在回收舊手機等硬件,這是為了配合政府實現“十二五”規劃中關于“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
但從整體形勢上看,困難仍然不小。黑龍江英特瑞馳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計算機信息技術企業。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一款多功能型數控車床,已申請到國家發明專利。“可以說我們的車床技術達到了國外先進水平,但在資金運營方面有困難,研發出來的好東西難以產業化。”公司董事長劉朝棟說。
劉朝棟告訴記者,企業搞研發就等于燒錢,前期投入大。往往到成果出來了,大部分資金都已耗盡,真正到了產業化階段反而成為“無米之炊”。
除了融資這個“老大難”問題,各種內外部成本的不斷攀升,也在煎熬著中國的企業家們。無論是在紡織、玩具、鞋帽等傳統加工制造行業,還是在電子、信息、醫藥、新能源這些新興產業領域,同樣的問題擺在了不同行業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