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交強險經營虧損達97億元,虧損率近10%。
如何才能維持“不賠不賺”的經營格局
“漲價”救不了交強險(熱點聚焦)
巨額虧損
2010年,保監會開出11張對機構拒保交強險的罰單
8月4日,中國保監會、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公布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2010年度財務報告。數據顯示,當年交強險保費收入為840億元,承保虧損卻高達97億元,經營該項業務的33家保險公司中,只有一家新開業的小公司實現微利。
怎么虧損這么多?
作為我國第一個強制保險,交強險自2006年7月1日開辦以來始終飽受爭議與質疑。
2007年首個年度財務報告出爐前夕,北京律師孫勇以“交強險每年有400億元暴利,保監會、保險公司以及專家都是受益者”為由把中國保監會告上法庭。中消協也隨之表態,希望由發改委參與主持交強險費用聽證。
盡管之后保險行業協會以翔實的數據駁回了孫律師的結論,但“暴利說”如陰影在社會公眾心頭揮之不去。
2008年2月,在首年經營賬面虧損39億元的情況下,監管部門迫于社會壓力出臺了費率下調方案,各車型保費平均下調10%,醫療賠償限額增加了25%,死亡傷殘限額更是猛增近1倍。如此少收多賠,導致交強險的賠付率在隨后兩年內上升30%,最終虧損擴大到2010年的97億元。
“說實話,如果不是保監會明令禁止拒保,我們確實不愿意再干這單生意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險公司負責人說。有媒體統計,2010年,保監會開出了11張對機構拒保交強險的罰單。
“虧損如此嚴重?會不會跟著漲價呢?”家住北京軍博的車主茅先生很擔心。他認為,跟12萬元的保額相比,現在一年900多元保費已經不算低了。“我還得投商業車險,如果交強險再漲價,車主的負擔可夠重的。”
采訪中,也有少部分車主表示可以接受漲價。“這個強制保險是為了所有道路交通的參與者設立的,如果虧損厲害,實在維持不下去,可以適當漲點,但幅度不能太大。”甘肅車主程遠武說。
與單純漲價相比,車主們更希望通過調整費率浮動幅度來完善交強險的定價體系。湖北市民鄧漢軍說:“這幾年我沒出過任何事故,今年只交了600多元保費。我把它理解為安全駕駛的一種獎勵,浮動費率體現了強制保險的意義,調節幅度可以再大些。”
是賠是賺
保監會稱所有財務報告、精算報告都全文向社會公開披露,歡迎各界監督
在京賣菜的河南農民小趙有輛送貨的小面包車。“交強險的保費是政府統一定的,漲多少我們都得接著。關鍵是漲價前必須查清是不是真的賠了。一會兒暴利,一會兒巨虧,俺不信!”
跟小趙一樣,許多車主對交強險大幅虧損的結論持懷疑態度。
福州市民余平平認為,相對于其他險種,強制投保的交強險業務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交強險區域差別比較大,并不是所有的地區事故率都非常高,整體平衡一下,即使賺不了什么錢,總體上大幅虧損可能性不大。
此外,還有許多車主擔心,保險公司在經營中將商業保險的成本轉嫁給交強險。許多人提出,政府當初提出不賺不虧,并在這個原則下以行業數據厘定了費率。現在虧成這樣,是當初精算有誤?還是保險公司大手大腳,經營費用花“冒”了?
根據《證券日報》的網上調查,60%網友認為交強險巨虧系保險公司運營不善,88%的網友不贊成交強險漲價。
賬要算在明處,車主們的“心結”才能打開。
——保險公司有沒有把商業車險的成本轉嫁給交強險?經營數據的真實性可靠么?
中國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管理部門對交強險業務經營結果的審計非常嚴格。經營該項業務的33家公司向監管部門報送的財務報告全部經過審計,其中占保費85%的17家保險公司經過普華、安永、畢馬威、德勤這些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并出具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行業協會聘請國際知名的精算師事務所對經營結果進行匯總分析。“應該說,數據是權威可信的,所有財務報告、精算報告都全文向社會公開披露,我們歡迎各界監督。”這位負責人表態說。
——保險公司是不是經營粗放,把保費都花在了經營費用而非理賠上?
保險行業協會的數據表明,開辦以來,交強險經營費用率逐年下降,2010年為28.3%,這一水平低于我國臺灣約5.8個百分點,低于日本8個百分點。“從基本國情來看,實現了以最小成本發揮最大保障功能的制度目的。”協會交強險工作組負責人陳東輝說,“總體而言,97億元的虧損反映了交強險的經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