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繳了多少稅 怎樣減稅才合理
我們國家對特定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加征了消費稅。那些奢侈品或是不利于環保的商品,是消費稅的重點課稅對象。目前需要繳納消費稅的商品包括煙、酒、鞭炮、化妝品、貴重首飾及珠寶玉石、高爾夫球具、高檔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摩托車、小汽車等,稅率最低1%,最高56%。
包括消費稅在內,目前中國共有19個稅種,如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印花稅、契稅、煙草稅、關稅、車船稅等等,貫穿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指出,在中國現行的稅制體系中,70%以上為流轉稅,即間接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其余的不足30%為所得稅等直接稅,即,中國稅收總量的70%都有可能進入價格,但在一些國家,或許只有30%。于是,我們商品的價格大致由如下因素構成:成本、利潤和稅收。
眾所周知,企業是我們國家最大的納稅主體,90%的稅是他們繳納的,但最后它會通過商品價格的方式,轉移到你我的身上來。一位叫張斌的學者告訴我說,這叫稅賦的轉嫁。究竟能轉嫁多少,由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不同商品的供求關系綜合決定,有可能全部轉嫁,也有可能部分轉嫁,但銷售比較正常的商品,大致都沒有什么轉嫁給消費者的障礙。流通環節越多,就越可能增加稅費,層層轉嫁。在這一過程中,重復納稅的情況非常嚴重。
他還告訴我說,這種轉嫁會導致兩個惡劣的結果:一是導致不公平,二是推高物價。
因為中國大部分的稅賦都加到商品的價格上,窮人和富人若消費同樣的生活必需品,其所占收入比是不同的,因而繳納同樣的稅收是不公平的。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敢想過喝同樣一瓶水,當我們一起納稅的時候,富人其實應該要比我繳更多的稅。
潛稅暗流
沒錯,我們大部分的稅賦是隱秘的,即使是我國那些著名的財政學專家也勸我說,想要弄明白是很難的。
但我還是執意地想弄明白,這些稅是如何流轉到我們身上來的。于是,我條件反射般地對我自己和身邊親友的經濟行為“計稅”。
個稅法調整后,每月我需要繳納月工資8%的養老保險、2%的醫療保險、0.2%的失業保險以及12%的住房公積金,共2223元,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個人不必繳納。我的一萬元減去2223元,再減去3500元的起征點,剩下的4277元我必須要繳納332.7元,最后進入賬戶3954.3元。
這些我是知道的。但此后一個月中,我所有的“揮霍”如何被隱秘地“納稅”,我就無從得知了。
我住在北京,家里每月消耗10立方米單價為2.05元/立方米的天然氣,當月需要繳納20.5元的燃氣費,其中包含了約0.24元的增值稅和約0.02元的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每月消耗10噸單價為4元/噸的水,當月需要繳納40元的水費,包含增值稅約4.6元,以及約0.46元的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每月電費48.83元,含增值稅5.6元和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0.56元。日化用品若以每月20元計算,其中含有增值稅2.9元,以及0.29元的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
這只是生活中最小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