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主要經濟數據明日公布
國家統計局將于4月13日公布一季度主要經濟數據。市場普遍認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將從去年四季度的8.9%回落至8.4%。經濟下行壓力仍較明顯。
二季度中國經濟能否止住下滑勢頭?通脹壓力會否卷土重來?外貿能否逐步回暖?針對市場關注的這些熱點話題,記者分頭采訪了一些專家學者。
CPI有望繼續回落
通脹抬頭可能性不大
進入3月份以來,伴隨大蔥“10元兩根”的價格,以蔬菜為主的農產品掀起一波漲勢,市場不免對通脹壓力產生隱憂。對此,專家表示,上半年通脹抬頭的可能性不大,二季度由于基數原因CPI同比漲幅仍會繼續回落。
國家統計局9日公布數據顯示,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6%,時隔一個月再度反彈,較2月份回升0.4個百分點。
菜價、油價輪番上漲,CPI又現反彈之勢,市場不免擔憂二季度通脹壓力可能加大。對此,北京領先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董先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3月CPI雖小幅反彈,但之后由于基數原因同比會繼續回落。上半年通脹抬頭的概率不高。”
從CPI構成來看,食品占據近三分之一的權重,對CPI影響比較明顯。而在食品類中,豬肉和蔬菜占比較多。
從3月CPI數據中也可看出,食品價格同比上漲7.5%,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約2.39個百分點。其中,鮮菜價格上漲20.5%,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64個百分點;豬肉價格上漲11.3%,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35個百分點。
不過,進入二季度,食品價格有望企穩回落。商務部市場運行司表示,進入4月份,隨著新季蔬菜大量上市,市場供應充足,蔬菜價格會有所回落。此外,據商務部監測數據,豬肉價格已經連續九周下降,近兩個月累計跌幅超過10%。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全國生豬供應量較多,短期內豬肉價格仍存在下行壓力。
盡管未來幾個月CPI漲幅有望繼續回落至3.5%以下,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對記者表示,“對當前物價調控仍不能掉以輕心”。
張立群指出,油價的漲價效應會通過原材料、生產、運輸成本的上漲,乃至心理預期變化,從上游逐漸傳導到下游,對CPI的推動作用會日益顯現。
由于國際油價上漲,國家發改委3月份大幅上調成品油價格。業內人士指出,伊朗局勢動蕩導致的國際原油價格波動是年內物價運行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未來國內水、電、成品油、天然氣等資源品價格改革措施的陸續出臺也將對物價上漲有一定推動作用。
不過,張立群特別強調,從現在經濟增速回落的趨勢來看,盡快“筑底”很重要。目前一方面要警惕通脹反彈,另一方面,在“穩增長”上也要更加積極。
另外,盡管3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大幅回升,但從出口、投資、需求等數據來看,張立群認為,未來經濟增長仍將呈現回落態勢。
國家統計局將于4月13日公布一季度主要經濟數據,市場普遍認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將從去年四季度的8.9%繼續回落至8.4%,而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則會比一季度更低。
“促使CPI反彈的季節性因素會逐漸消失,CPI反彈的主因現在也不在貨幣方面,宏觀政策要兼顧穩增長。”張立群說。
談及未來宏觀政策如何防止中國經濟出現“滯脹”,成功實現“軟著陸”,董先安指出,前段時間伴有產成品庫存去化現象,生產活動繼續放緩。二季度經濟增速擺脫底部爬行的狀態需要適度放松的貨幣政策配合,若能迅速執行清晰明了的全面減稅政策,釋放強有力的財政改革信號,則中國經濟“軟著陸”在望。
外貿或“見底回升”
一季度外貿數據日前出爐,外貿同比增速創下兩年來的季度低點。對此,專家普遍認為,今年外貿將呈“前低后高”走勢,目前外貿已經有向好趨勢,二季度外貿或將“見底回升”。
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8593.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3%。其中,出口4300.2億美元,增長7.6%;進口4293.5億美元,增長6.9%。無論是整體的外貿增速還是進出口各自的增速都僅為個位數。
在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看來,全球經濟形勢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出口能保持這樣的增速還是很符合規律的。
雖然一季度外貿增速看上去并不高,但是不少專家指出,由于當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比去年下半年減輕,國內通貨膨脹壓力也在趨緩,人民幣匯率隨著貿易趨于平衡,目前有利于外貿回穩的因素在增多。
商務部研究院專家表示,“首先從外部環境看,最壞的時候似乎已經過去,目前全球經濟的前景似乎比去年樂觀一些。”
外部環境好轉也已經在我國出口上有所體現。今年前三個月,我國對美國和日本的出口同比增長12.8%和10.3%,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已經高于整體出口增速。“這說明發達市場中這兩大市場的需求在回升。根據以往經驗,對美國出口回暖實際上是我們對全球出口回暖的一個先兆。”上述專家指出。
此外,記者注意到,從一季度的貿易類型和出口產品結構也可以看出貿易有好轉的勢頭。
海關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4526.7億美元,增長8.1%,加工貿易進出口3047.3億美元,增長4.4%。這兩種類型貿易增速的差距在縮小。而去年全年幾乎一直是一般貿易維持20-30%的增長,而加工貿易只有10%左右。
“兩者差距的縮小表明,經過布局調整,跨國公司對中國加工產業鏈上的需求在恢復,加工貿易正在重現生機。”上述專家指出,除了主要出口國家外,我國對新興經濟體的出口也在回升。
從我國主要出口產品看,一季度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已經超過了外貿出口整體增速。一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2529.9億美元,增長9.1%,較同期我國出口總體增速高1.5個百分點。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1029.3億美元,增長6.1%;機械設備出口839.6億美元,增長12.4%。
據專家分析,通常外貿恢復的時候,首先是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恢復,體現出投資類的商品的需求開始恢復,人們對未來的信心在逐步增強。
另一方面,從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先行指標來看,也預示著二季度的外貿形勢會有一定程度的好轉。
據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統計,2月份PMI分項指標中新出口訂單指數回升了4.2個百分點,是回升最大的指數;3月份新出口訂單指數延續回升的態勢,較2月份回升了0.8個百分點,這表明未來2-3個月出口形勢將出現回升。
在進口方面,雖然3月份的進口增速下滑明顯,但一季度整體仍實現了正增長。東北證券的分析人士指出,在總體判斷內需疲弱的同時,不應過分悲觀。一方面,進口處于正增長,并未像2009年初的急跌,表明內需仍有較強韌性;另一方面,鐵礦石進口在近5 個月內有4 個月保持在6200萬噸以上的高位,而銅材進口持續穩定增加,表明對未來經濟預期存在向好跡象。
央企效益有望企穩回升
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2月中央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119.7億元,同比下降11.5%。其中,中央管理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406.1億元,同比下降19.8%。
對于二季度央企運行情況,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企業發展專家委員金思宇教授認為,受外部環境和國內調控因素的影響,當前國內一些企業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從央企來看,在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央企有能力客服一些外部影響,其效益不會大起大落,將逐漸企穩回升。
與此同時,記者獲悉,國資委近日召開了中央企業2012年一季度經濟運行座談會,央企一季度運行數據或將擇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