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稱進口奶粉在國內毛利潤至少超50%
“洋奶粉”并非“質優”代名詞
其實,即便是純正的“洋奶粉”也并非是“質優”的代名詞,近年來“洋奶粉”也爆發了類似雅培“甲蟲門”、美贊臣“金屬門”和明治“召回門”等眾多質量事件。然而消費者對于“洋品牌”出現的品質問題,卻出現了“選擇性忽視”,即便“洋品牌”也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卻依然義無反顧地選擇它,這更加值得國內企業深思。
專家指出,對于中國乳企而言,最需要去面對的仍然是養殖水平整體較低、部分奶源品質不達標等質量問題,而不能僅僅依靠傍上“洋”身份。這些奶粉企業如果沒有和當地的知名品牌合作,或并未收購當地知名品牌,卻宣稱“知名”“標桿”“頂級”等說法,就可能涉嫌夸大宣傳,情節嚴重者甚至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一個品牌能否得到消費者的認同,還需要時間的檢驗,現在的消費者辨別能力也正逐步加強,會去翻品牌的‘家底’。一旦消費者知曉這一品牌更多是國內運營、國外代工,對品牌的認可度也會造成一定程度影響。”曹明是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有專家認為,由于我國奶源不足,且主要用于新鮮奶而不是奶粉,從短期來看,進口奶粉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加工、市場的缺口,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過度依賴進口奶粉會使國產企業產生短視行為,忽視奶源基地建設,企業根據進口奶粉價格倒推計算生鮮乳收購價格,打壓國內生鮮乳價格。
上海大學教授顧駿認為,中國的乳制品企業需要潛下心來重建信心體系,同時通過透明化生產過程等手段向國人證明自己的品質。加強奶業發展規劃,加大奶牛養殖等基礎投入,引導奶農科學養殖、規模養殖,增強抵御奶源風險的能力。同時,引導奶業加強質量控制和產品研發,嚴格監管,樹立品牌形象,推動誠信體系建設,增強高端消費市場競爭力,以加大對進口奶粉的替代力度。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