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炒作月入過萬誰最受益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此類“月入過萬”新聞造噱頭吸引人眼球,背后推手眾多,最慣常用此法的是職業培訓機構炒作新職業。以新職業信息發布為發端,可以推動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和就業服務一系列服務。
目前掌管一家新職業培訓機構的林暄告訴記者,將以前收入低的職業經過包裝后成為收入可觀的新職業,吸引就業者進入培訓機構培訓,利潤空間可觀。
家政從業者張利民也表示,月嫂培訓機構無疑是“月嫂月薪過萬”這類新聞的最大受益者。“其實仔細看新聞就可知,即使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上海,最貴的月嫂傭金才逾1.5萬元,沒有普遍意義。”不過這樣一來,會讓更多想進入月嫂行業的人覺得“月薪1.5萬元”有可能而入職。從另一方面來說,“即使長沙這些地區不可能有1.5萬月薪的月嫂,但是為月嫂薪酬上漲提供了有利話題。”
長沙REA瑞德國際語言中心 姚雷爾:
勞動不分貴賤,分工明確各有所得,“月嫂月薪1.5萬元”是中國社會進步的表現。在英國,像水管工、木工和餐廳服務員這些從業者并不會比辦公室工作人員薪水低,而且也一樣會獲得大家的尊重。
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咨詢師 谷任明:
我期待以后媒體不用“大學生做修腳工、做清潔工”或者“月嫂1.5萬元月傭金超醫學博士”這樣的標題來吸人眼球,用這種標題夸大出的對比效果背后,就滲透著對體力勞動者的歧視,我們應該學會尊重人力成本。
“高薪”是別人眼中的好不好賺自己最清楚
即使沒有“月薪上萬”,月嫂三四千元,快遞員底薪2000元的收入水平還是能讓不少長沙人感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些行業雖然入職門檻比較低,但是真正要拿到高薪卻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天休息不到5個小時
來自邵陽的李志紅在長沙干月嫂兩個年頭了,她對報道中的“月薪1.5萬”淡淡的:“哪有那么高。”至于網友們的圍觀甚至艷羨,李志紅覺得真的沒必要:“我現在每個月3000多元,一天工作下來休息時間不足5個鐘頭。”
她跟記者曬了每天的工作表:早晨6點左右寶寶醒來之前她就要準備好衣服洗澡水,等寶寶醒來清洗換衣服;幫產婦清洗乳頭,送洗干凈的寶寶喝奶;跟寶寶做撫觸;指導產婦做產后康復操;由于產婦奶水不夠,要消毒奶瓶,再喂奶;換尿片,清洗屁屁;再喂奶,再清洗;寶寶哭鬧要哄寶寶,晚間看護……除了勞力還要勞心。“我一般連續做兩個月就要休息一段時間,不然身體頂不住。”李志紅很疲憊地說。
但凡有點選擇都會跳槽
即使知道長沙的快遞員有做到6000元以上的,依然改變不了21歲的常德小伙陳義中“有機會就跳槽”的心思。中職畢業的他到長沙做快遞員剛滿3個月,專管火星片區的快件收送。月薪拿到手的只有1800元,對目前的他來說并不具有吸引力。
“太辛苦了,騎個電單車,風里來雨里去;送貨時丟一單貨,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都白搞了。”陳義中告訴記者,他有幾個同伴做保安工作輕松待遇也比他高,另外,趁著年輕去學點手藝,像汽車維修什么的才比較穩妥,“但凡有點選擇的都會跳槽,有好的工作機會我肯定就不跑快遞了”。
來源:長沙晚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