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博弈
原研藥的這種優惠待遇遭到了國內藥品生產企業的強烈反對。
從2001年開始,就不斷有反對的聲音。
“這是明顯的不公平,外資藥企獲得了超國民待遇。”國內一家藥品生產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是還在專利保護期的外資進口藥,價格高還可以理解,但那些明明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的進口藥,在國外已經被仿制藥屢屢打敗,卻在中國享受價格保護,實在不能理解。
對此,外資藥企有著自己的解釋。
2010年10月25日,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曾經發布《制藥企業質量體系調研項目》報告。
這個報告對中國制藥企業質量體系進行了系統評估,結果發現,同樣是GMP認證合格的企業,由于質量管理體系不同,藥品質量可能存在較大差別。即使是仿制藥的生產,中國也與印度、瑞士等仿制藥的大國有著不小的差距。
2011年1月10日,這個機構又發布報告稱,“‘十一五’規劃期間,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的37家會員公司在華投資總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其中近1/3用于研發中心建設,直接表現是有15家企業在中國設立了19個研發中心;70%以上的會員公司在中國設立了生產工廠,工廠數量達到49家。
“藥品的價格并不僅僅包含生產的成本,還包括前期研發、上市后的藥物警戒監測等,監管機構隨時都有可能對藥品發出警告,甚至叫停。這些投入和風險都是巨大的。”一家外資藥企經理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大的外資藥企生產標準高,在價格上也應該有所體現。
不過,這種質優價高的理論在國內很多專家看來,并不能真正站得住腳。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就一直反對原研藥單獨定價。在他看來,如果以質量作為判斷是否該單獨定價的依據,制定規則的部門可能根本說不清楚。
“在國家對藥品生產的統一標準下,確實不同的廠家生產的產品會有所差異,但這種差異有多大,反映在價格上又應該體現多少,誰說了算?國家發改委能說明白嗎?”于明德說。
10年來,有關原研藥該不該享受價格保護的爭論從未停止過。
于明德告訴記者,這個政策在當初執行的時候就遭到強烈的反對,但相關部門并沒有聽取反對意見。
隨著我國醫改的逐步推進,看病貴的問題引發社會諸多不滿,對原研藥單獨定價的政策也引發了更多的關注。
2010年6月,國家發改委出臺《藥品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已經沒有了原研藥的概念。
當時,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處處長宋大才多次表示,國家發改委的態度,就是要逐步縮小原研藥與仿制藥之間的價格差別。
2010年11月2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從當年12月12日起,將部分單獨定價藥品的價格降低,在公布的48個通用名、174個品規單獨定價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中,原研藥占到62%左右的比例,平均降幅達到19%。
這次藥品降價被稱為是國家發改委首次將刀捅到外資藥企身上。一家外資藥企管理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原研藥已經成為整個外資藥企面臨的最大壓力。
一時間,國內眾多藥企滿心歡喜,以為很快就能在價格政策上與原研藥享受同等待遇。但很快,國內藥企就發現,取消原研藥特殊價格待遇并沒有這么簡單。與此同時,國產藥品也不斷經歷著降價政策的擠壓。
“那個征求意見稿出來之后,獲利者激烈地進行攻擊,直接影響到政策制定者。”于明德說,政策制定者非常為難,壓力很大。造成的結果就是,兩年過去了,這個征求意見稿依然難產,原研藥的特殊價格政策依然延續。政策制定者希望能夠縮小原研藥與國產仿制藥的價格差異,但實際上,兩者的價格差異非但沒有減小,反倒越來越有拉大的趨勢。
于明德告訴記者,現在既沒有說要繼續執行原先的原研藥單獨定價政策,也沒有說要取消這個政策,至于什么時候能明確,沒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