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軟件不應獲得的三大授權:自動使用付費業務,訪問聯系人等信息,監控處理通話信息
江蘇常州市某公司職員連帥華,經常和朋友用微信、QQ等手機軟件聊天兒。有一次大家在群聊時談起個人信息安全話題,一名做軟件開發的朋友提醒,千萬不要把私密照片存在手機里,因為幾乎所有內容都會備份到手機軟件的后臺數據庫里。
朋友的話讓他吃驚不已,趕緊查看自己的手機,發現居然有7個軟件有發送短信的權限,7個程序讀取了聯系人信息,10個軟件對手機自動定位,17個程序查看了手機的狀態和身份。而且,很多權限都和應用功能毫不相干,比如,百度搜索有定位權限,墨跡天氣有查看聯系人和短信的權限。“這些軟件的權限太大了,但不點確認就用不了。可如果什么軟件都不裝,那還用智能手機干嗎?”
調查顯示,71.8%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手機軟件授權項目要求過分,以致發生個人信息泄露等事件。
前不久,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專家,對國內7家最具代表性的安卓應用商城的330款熱門應用程序,進行調查分析后發現,六成以上安卓軟件竊取用戶隱私,對這些隱私的用處,用戶毫不知情。其他手機系統也有類似情況。
電信專家、飛象網總裁項立剛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不僅普通青年對于手機軟件的安全問題認識不足,一些國家機關、軍隊等部門的工作人員,對使用手機上網的風險也疏于防范,這有可能給國家造成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
項立剛進一步指出,目前國內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基本上被谷歌、蘋果、微軟等幾家企業壟斷,這意味著大量信息都可能處于這些平臺的監控之下。不少人使用手機軟件既用于工作溝通又用于娛樂需要,這更加大了安全風險,通訊錄、短信、照片、用戶位置等都可以同步到服務器。如果用手機上網處理過工作事宜,那么手機用戶掌握的領導人動向、商業機密等信息,很可能就存儲在操作系統和軟件的服務器后臺。
對于手機的電子支付功能,項立剛同樣表示擔憂,現在刷手機智能卡買東西、坐公交,只要靠近讀卡器就可以成功付款。不法分子拿著讀卡器靠近有這種支付功能的手機,也會把錢刷走。另外,在電腦上操作網銀,有電子證書、控件、U盾形成多重安全保護,而手機網上支付很少有這些防護措施,密碼很可能被窺探到或激活木馬發出去。
哪些授權是應用軟件不應該獲得的?調查顯示,71.2%的人首選“自動使用付費業務”;其次是“訪問存儲在手機中的聯系人等信息”(68.2%);排在第三位的是“監視、記錄和處理通話信息”(64.0%)。
接下來依次為:“讀寫短信、電子郵件”(54.9%),“讀取手機存儲”(50.3%),“定位用戶位置”(49.7%),“收集手機硬件信息”(48.3%),“使用上網功能”(42.1%),“綁定郵箱地址”34.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