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第三方”的監控最難
“這(快遞單號)就和所有的信息安全問題一樣,包括早先在電信行業、銀行業發生的個人信息泄露,都引起過社會廣泛警示。”談起這場蔓延到快遞行業的信息泄露之風,不少快遞業內人士表示出一定的無奈。
盡管“淘單114”在其功能介紹里明確表示 “單號來源于各地快遞員”,不過記者采訪的多家快遞公司并不完全認同。他們表示,《快遞業服務標準》中明確規定,除依法配合國家安全、公安等機關需要外,快遞服務組織不應泄露和挪用寄件人、收件人和快件的相關信息。
在他們看來,相比其他行業,對快遞單號信息安全的監管,最難不在公司內部,而是潛在的、最難把控和監管的“第三方”。
“這個第三方包括離職快遞員、社會閑散人員、個體電商賣家等。”上述快遞公司高管指出,多數消費者此前并未意識到單號信息泄露的風險,隨意丟棄包裹的外包裝,并且沒有撕毀包裹上的發件聯,在一些包裹密集到達并成堆丟棄的地方很容易被采集,并且無從監管。
當然,快遞公司也很難否認,個別職業素質不高的快遞員抵不住利益誘惑而造成的信息泄露,多家快遞公司表示今后將加強自律和自查。
“除了讓快遞從業人員明白販賣單號信息屬違法犯罪,還要讓廣大社會民眾,尤其是那些販賣信息的‘第三方’提高這種法律意識。”上述高管說。
該高管還表示,快遞公司在跟大客戶的合同中,一般都有保密協議,他建議,今后在跟普通客戶的標準單上,也加上保密協議,形成更強的約束關系。同時,為減少“第三方”泄露的風險,有必要在紙質發件聯的信息填寫上,做更好的電子技術處理,即不將客戶的有用信息完全書寫到發件聯上,而是在收件以后,通過某種網上預填或掃描的方式,發件聯上簡要標記即可,以免完全暴露給“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