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現塑化劑通常的兩種可能
若人為添加可能為增加酒香
中國酒業協會通過對白酒生產過程的全面跟蹤、查定認為,已知白酒生產過程中自身發酵環節不會產生塑化劑。白酒產品中的塑化劑屬于特定遷移,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輸酒管、酒泵進出乳膠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內蓋、成品酒塑料袋包裝、成品酒塑料瓶包裝、成品酒塑料桶包裝等。
中國酒業協會稱,溶進白酒產品塑化劑最高值是酒泵進出乳膠管,目前所有白酒企業都在使用該設備,每10米乳膠管可在白酒中增加塑化劑含量0.1mg/kg。其他塑料制品、設備,有的企業用,有的企業不用,因此不同企業、不同產品的塑化劑含量各不相同。塑料袋、瓶裝的成品酒,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品中的塑化劑含量會逐漸增高。
一位從事食品科學研究的教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酒中含有塑化劑,應該不是企業有意為之,因為如果是故意添加,‘超標’247%這個數字也太低了。”由于塑化劑的分子結構不穩定,很容易被轉移,因此可能是通過輸送管道溶出了有害殘留物質。
上述白酒企業負責人稱,白酒中含有“塑化劑”成分,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生產用具、生產設施對食品產生污染,如輸送管道、包裝材料等,尤其是劣質塑料輸送管道可能對酒質量污染更大。二是企業生產時添加的某些食品添加劑里本身帶有“塑化劑”,因此可能殘留在酒內。
但業內人士卻有不同觀點。據了解,酒中的塑化劑可能與“酒香”有關。人為在白酒中添加塑化劑物質并非出于成本原因,但塑化劑具有很好的留香功能,不排除假冒偽劣白酒摻入劣質香精來增香從而帶入大量塑化劑的可能。
尷尬的標準
2011年中國臺灣地區發生塑化劑污染事件后,依據《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衛生部于2011年6月13日公布了《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通報食品及食品添加劑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該函明確指出,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是可用于食品包裝材料的增塑劑,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劑,嚴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劑中人為添加。
“衛生部的規定是針對食品及食品包裝材料的,目前國家并沒有將塑化劑列入白酒的強制檢測項目。”上述白酒企業老總稱。
某酒企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由于白酒國家標準里沒有塑化劑項目規定,很多企業在生產時都不會留意該指標,日常檢測中也會忽略該指標。
白酒行業的多位專家和企業人士,都對外界拿《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通報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中的規定來套白酒產品,提出異議。
他們認為,若以食品或食品添加劑中DBP的最大殘留量為0.3mg/kg來衡量,依據中國酒業協會提供的白酒普查數據,目前塑化劑含量最低的白酒也“超標”65%。
“因為鄰苯類物質溶于乙醇,酒精類食品顯然比其他類別食物更易被‘感染’,必須設立獨立標準。”上述白酒企業負責人直言。
但也有白酒企業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雖然國家白酒標準里沒有要求檢測塑化劑含量的要求,但我國食品國標里對塑化劑含量有規定,因此從食品安全出發,公司會將之納入風險性控制指標。
中國酒業協會表示,已要求衛生部門進行白酒塑化劑殘留量安全風險評估,待評估后,將制定出白酒產品對于塑化劑的安全標準。
基金大面積“中毒”
白酒股一直被機構視為避風港,隨著酒鬼酒塑化劑事件的不斷發酵,現在卻成了基金避之不及的“地雷區”。《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統計上市公司三季報發現,重倉持有酒鬼酒的基金多達33只。其中,持股最多的有匯添富、國投瑞銀、廣發等基金,分別持有721.60萬股、560.85萬股、462.60萬股。細分到各基金品種,匯添富成長焦點持股達479.91萬股;國投瑞銀創新動力在三季度雖有減持,但持股數仍高達446.30萬股;廣發聚瑞則在三季度增持酒鬼酒,總持股422.14萬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公司研究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該事件對白酒行業形成短期重大利空,短期內行業估值將受打壓。
同花順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基金重倉持有白酒股的總數量達到了13.50億股,持股總市值則達到了860.82億元。在三季度末基金持有的前20大重倉股中,包括了貴州茅臺(600519.SH)、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股份。業內人士認為,若酒鬼酒塑化劑事件持續發酵,那么此類個股短期內很可能遭到基金拋售。